文章编号:1006-7329(2000)03-0016-05三峡库区城市形态的变迁X舒从全(重庆建筑大学 宣传部,重庆 400045)摘要:从城市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出发,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三峡水库淹没对库区城市形态的影响。
认为库区城市形态现正在打破团状、带状等传统形式,逐渐向组团式、带状组团式、星座式等多样化方向发展,而包含多种形式的星座式则是大部分库区城市的最终形态。
指出这是库区城市自然环境多样性以及设计结合自然的结果,它有利于该地区城市个性的形成,也丰富了城市的环境空间,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但应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否则城市的整体性和经济性都将受到影响。
关 键 词:三峡库区;城市形态;自然环境中图分类号:T U 984.1 文献标识码:A三峡库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移民迁建过程中,各城市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道路广场等方面趋同现象较为普遍,唯城市形态明显地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多样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还将进一步突出。
其形成除了人文的原因如历史原因、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区域规划、城市性质、名胜古迹以及有关政策等外,更主要的还是各城市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三峡库区城市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在三峡库区城市中,对城市形态起决定作用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 江、河三峡库区城市大都沿江河展布,尤其是江河交汇处,更是城址的首选。
综观库区沿江诸城市的体系构成,已清楚地验证了这种合理性。
两江交汇有利于客、货运输的集散,易形成交通商贸中心,图1 三峡库区城市受长江控制轴影响示意图城市也得以在此产生并发展。
由于这种人们在生产生活及视线景观等方面对长江(及其支流)的天然依赖关系,因此,长江事实上已成为库区各城市发展的控制轴(图1),城市各功能组成部分(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都竭力与长江距离最近,产生“趋江效应”,其结果必然是城市大都面向长江[1],紧临江岸而建,并沿长江纵向延伸,产生椭圆形的团状、带状、带状组团等多种城市形态。
1.2 山如果说江河主要影响库区城市的平面形态的话,那么山则对库区城市的空间形态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三峡库区长江沿岸地貌大都为中山V 形谷地(自奉节至秭归一带)或低山U 形谷地,江岸狭窄第22卷 第3期2000年6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 qing Jianzhu University Vol.22 No.3Jun.2000X 收稿日期:2000-04-12作者简介:舒从全(1970-),男,四川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研究。
陡峻,平坦用地极少,城市不得不倚山而建,沿三维方向发展,呈现出立体的空间形态。
山地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地形地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上(当然,其他因素如地质、水文、土壤、气候、植被等也有较大影响),其中尤以坡度为甚。
三峡库区城市用地的坡度大都在25%以上(例如,忠县县城的用地坡度大都在30%~80%之间),以致于这些城市在进行新城规划的用地评定时,一般都将一类用地规定为坡度低于15°的用地,二类用地规定为坡度在15°~40°(或30°)之间的用地,而大于40°(或30°)的三类用地(原则上为不可建用地)也不得不尽可能地考虑为建设用地。
这样,库区城市无论新城或旧城,都始终保持了其三维立体城市的特征。
城市中建筑与山坡顺应,并融为一体,形成“城即是一座山,山即是一座城”的山地城市典型景观。
1.3 沟谷除以上因素外,沟谷也是影响库区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峡库区长江沿岸由于分水岭的图2 巴东县新县城带状组团式城市形态布局示意图影响,沟谷密布。
城市用地范围内的各种冲沟、切沟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用地的完整性,城市建设中为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地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就得顺应自然地形,避开不良地质地貌地段,这样,自然环境与人工建造相间布局的组团式结构形态就形成了。
例如,湖北省巴东新县城中,由于规划用地范围内几条较大冲沟的存在,城市被分隔成黄土坡、大坪、北土坡、云沱、西壤坡等五个部分,各部分顺长江方向一字形展开,形成典型的带状组团式的城市形态(图2)。
2 三峡库区城市形态变化的趋势三峡库区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不大,其形态多呈团状或带状,如丰都、忠县、云阳、开县、巫山、巴东、秭归等,从这些城市的老城区中,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团状或带状的形态特征。
三峡工程的修建,将使长江及其支流水位上升,库区城市用地不得不面临重新选择,或就地后靠(如开县、巫山),或后靠旁移(如长寿、涪陵、巴东等),或异地迁建(如丰都、云阳、秭归),或跨江发展(如涪陵、忠县、万州、云阳、奉节等),因此,这些城市不仅在规模上急剧扩大,其城市形态也更加丰富多样。
除传统的团状或带状形态外,还有以下一些新的城市形态产生:2.1 组团式组团式结构形态主要是由于城市用地被自然地貌或水体分隔而成。
冲沟、溪流、陡崖、洼地及其他不良地质地段等在城市中的存在,或者由于水位抬升,使城市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合而成。
各组团内一般都设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本组团居民使用需求。
例如,按涪陵城市总体规划,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该城市将逐渐形成以江南旧城为中心,以江东、李渡、南岸浦为副中心的组团式结构,整个城市将形成沿长江水轴相对独立的“一城、三片”组团式山地城市。
此外,忠县和巫山新县城规划中,也都体现出了组团式的形态特征。
2.2 带状组团式这类形态的城市目前在三峡库区较为普遍,以奉节和巴东最为典型。
如前所述,巴东新城由于城内沟壑纵横,城市呈带状组团形态,宽200~500m,长9km 。
整个城市由11座陆桥联系起来,自称“桥城”。
而奉节带状组团式城市形态的形成,更是其地质地貌复杂、城址难选的直接产物。
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冲沟多,有滑坡崩塌威胁的不良地质地段广布,在用地评定范围内,从朱衣河沿长江到草堂河,左岸分布有大小滑坡49处。
区内坡度小于15°的一类用地仅占总用地的8%,且较分散。
在城市发展用地选择过程中,本着“以长江及三河为发展轴,不脱离长江、白帝城、瞿塘峡、历史、17第3期 舒从全:三峡库区城市形态的变迁 对外交通,以城市用地评定结果为依据,注意区域上与周边城镇的联系”的原则,确定城市移民安置区范围。
其结果是长江、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将县城分为三片,建设用地周围由群山环抱,形成独特的城市结构;以一江三河水面为底,周围群山为屏,生态绿地为毯,三大片区,若干组团以路、桥、隧相联系的沿江带状组团式结构。
城市共有“一个中心、八个基本点”(即一个城市中心、八个居住或图3 万州城市用地布局形态示意图(资料来源:赵万民著《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工业小区),东西长达24km 。
2.3 星座式部分规模较大的城市,城市的进一步扩大,使城市突破山、江、河等自然障碍,在主城区附近寻求新的集中发展用地,建设成类似于卫星城的新区。
在三峡库区,目前这类城市除重庆外,中等城市万州也初具星座式城市形态的雏形(图3)。
2.4 台阶式这是长寿县城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
库区城市大都建于长江沿岸的二、三级阶地之上,但各级阶地间界限不甚明显,不足以出现台阶状的特征。
而长寿县城用地呈现出典型的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上为老城区,即码头和河街一带,滨临长江;第二级台阶比第一级台阶约高80m ,规模相对较小,现为校园街及长寿县中学一带;第三级台阶位于山顶,比第二级台阶约高50m ,地势平坦,可建用地多,城市主体部分已迁移至此。
台阶式的地貌特征赋予了城市独特的外观形态,自江面放眼望去,一条高低起伏的建筑带凌驾于山岭之上,建筑线即为城市天际轮廓线,蔚为壮观。
整个城市由于呈现出台阶式的立体景观,城中陡崖、飞瀑、森林公园和建筑物尽收眼底,自然环境与人工建造和谐交融,空间形态优美。
由此可见,三峡库区的城市主要有团状、带状、带状组团式、星座式以及台阶式等五种形态,其中,团状基本上是各城市的原始雏形,而星座式则可能是各城市发展的终极形态。
几种形态间存在着演进过程中的递进关系,即团状→带状→组团式→带状组团式→星座式,从涪陵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城市形态,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演进过程(图4)。
可见,库区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也有异,而台阶式则是一种特殊的中间形态。
3 三峡库区几种城市形态的利弊分析三峡库区上述几种城市形态,利弊兼有。
(1)团状城市大都布局紧凑,尺度小巧,空间富于生活气息,城市整体性强,形态个性特征鲜明。
不利之处是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过大,居住与工业混杂,街道狭窄,交通拥挤,基础设施简陋,缺少集中的公共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当然,地势较平坦的团状城市(如奉节、丰都和开县的老城区),与上述情形则有显著不同。
(2)带状及带状组团式多是由于城市在与长江垂直方向发展受限,以及长江控制轴的作用,使城市沿与长江平行方向纵向延伸所致。
其优点是能使城市各功能部分始终保持与长江的亲和关系,布局自由零活,交通、取水方便,视野开阔。
缺点是由于城市长而窄,基础设施的经济性差,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可能越来越分散,各部分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困难(如奉节)。
此外,这些城市如果一味地沿江发展,势必加剧对长江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不利于库区自然生态走廊的形成,各城市受滑坡等自然灾害及库岸再造的影响也会越大。
据初略统计,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18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2卷(a)清・乾隆51年涪州志图(团状城市) (b)涪陵市1981年建城区图(带状组团)(资料来源:赵万民著《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c)涪陵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组团式城市(资料来源: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重庆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图册,1999)图4 涪陵区城市形态的演变内,长江干支流沿岸城镇的周边总长已达300余公里,城镇迁建过程中的人为不当活动加剧了库岸失稳,严重威胁着新城已建工程的安全。
(3)组团式的结构形态,能有效地阻止城市的饼状发展模式,使城市始终与自然亲近,并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景观资源。
例如,从忠县新县城规划中(图5)可以看出,一旦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回水将把城区围合成西山、州屏山、大面山等三个半岛和独株一个全岛,整个城市也大体形成州屏、苏家、独株、灯树四个大组团,以及位于长江江心的皇华城和位于江对岸的天子殿两个小组团。
届时,忠州镇将成为“水绕城,城环山”的山水园林、桥岛特色的新型城市,形态极为优美,滨水空间丰富,这不仅一改其原来的单向坡团状城市形态的单调,也是普通平坦城市所望尘莫及的。
不过,其不利之处19第3期 舒从全:三峡库区城市形态的变迁 也很明显,主要是每个组团几乎均为一个或数个山头组成,用地规模小,坡度大,城市建设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投资大,相间组团间交通联系不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