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期终模拟试题附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 (选择题 )和第 II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请将第工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 II 卷直接答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第 II 卷和答题卡。
第 I 卷 (选择题,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丑了,金牛叫;风雨顺,五谷笑;事如意,平安罩;身体棒,福寿到;亲满堂,欢乐绕,, ”这是2009年春节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已丑” ,“金牛”等源自A.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D.中国古代神话传说2.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C.《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3.请欣赏下列手工精品图片,从中找出最能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于世界的一组①青铜器②瓷器③丝织品④电灯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比较发达D.汉代丝织品数量多5.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A.蕃薯、玉米B.烟草、小麦C.葡萄、土豆D.甘蔗、水稻6.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映的现象是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7.1973 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就发现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
这件有几何纹的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请你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朝代最早可能是8.右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是明朝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B.农民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C.农民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9.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晚上“市”门紧闭1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 123 座,房屋 1118 间,面积共 45000 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11.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示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明清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②农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2. 18 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在英国发生,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13.“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
”材料中的“发明”是指A.蒸汽机B.发电机C.电动机D.内燃机14.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1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创办洋务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千年未有之变局”他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这表明李鸿章A.既主张办洋务,也提倡变革政治制度B.为了和戎,必须变革制度C.主张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办洋务D.在保留封建体制条件下,变更传统的做法,引进外国技术办洋务1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17.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
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8.斯大林在 1929 年 12 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C.颁布 1936 年宪法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1956 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20.“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品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备保证公司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1.针对1929 年的经济危机,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指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B.调整生产关系,经济重新获得活力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22. 1971 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
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 ,, 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B.日本、西欧、美国相互依赖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D.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23.下列两幅图表明,20 多年以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进程加快B.对外开放C.英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其生产方式D.推动了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4.欧元使欧洲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
这表明①世界经济区域化得到进一步加强②欧盟各国的经济实现了新的发展③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④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25. 2008 年 9 月 4 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据灾损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854l 亿元。
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弟Ⅱ卺 (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4 各小题,其中第26、 27 题备 12 分。
第 28、29 题各 13 分,共 50 分 )26.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制约农业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岁收亩不足一石”。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太湖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从养活的人口来看,明清时期农业确有发展,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下降了,主要表现是畜力的减少;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 1959 年 3400 亿斤, 1961 年 2950 亿斤 ( 人均约 440 斤) , 1978 年 6000 亿斤, 1984 年 8000 亿斤 ( 人均约 800 斤 ) 。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依据材料分析是哪些因素促成的?(5 分)(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 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2 分)(4)综上所述,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是什么?(1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
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
成为机户。
材料三1872 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
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
.——摘自岳麓版教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2 分 )对中国传统农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 分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2 分 )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