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稀土现状

稀土现状

浦项财团入主包头永新稀土6千万撬动10亿项目2010年06月18日07:50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日前,有媒体报道了浦项制铁财团收购国内稀土企业一事,《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后发现,被收购企业并非媒体报道所称江苏永信稀土贸易公司,而是包头永新稀土公司。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从包头市工商局独家获悉,包头永新稀土已经更名为“浦项(包头)永新稀土有限公司”,浦项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吉洙为新公司的负责人。

对于双方合资之后的生产计划等相关细节,浦项中国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已经成立了新的公司,目前正在招聘新的人员加入包头公司,其他的一概无可奉告。

”永新稀土已完成更名相关资料显示,包头市永新稀土有限公司注册时间为2002年,注册资本为50万元,生产范围为“稀土化合物、永磁材料”等。

日前,包头永新稀土已经更名为“浦项(包头)永新稀土有限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在采访中了解到,永新稀土于2008年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建设的钕铁硼微晶合金及钇镁合金项目,得到包头市发改委的批复。

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全部由企业自筹。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00吨钕铁硼微晶合金及100吨钇镁合金的生产能力。

2008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于2009年12月竣工,但此项目是否已经竣工,记者并未从相关人士方面获得有关信息。

业内人士在看到相关信息后,也产生疑问,一个能投资10亿元项目的公司,为何韩国浦项财团能以6千万元左右入股,获得60%的股权?记者多方查证,但未得到确切回复。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分析师陈家作表示,“韩国受到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限制,如果是韩国的稀土公司直接到中国投资,会相当敏感,但是通过钢铁公司,敏感性就没那么强。

”赣州华京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很多稀土金属都可以和铁做成铁合金,原来铁合金出口要收10%的关税,现在出口关税有所调整,而且出口不受限制。

以前就有外资入股中国稀土生产企业后,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加工成铁合金,然后出口到自己国家。

虽然中国目前已经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措施,但是却依然难以阻断外资通过同本土企业合资与入股获得稀土资源的热情。

政策的缺失被外资钻空子?外资并购中国的稀土企业要经过哪些审批程序?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李兴表示,一般外资企业要并购或者参股稀土企业,首先要得到当地政府稀土管理办审批,例如:是否符合投资条件、产品生产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出口配额问题等;得到政府稀土管理办同意之后,才可以到工商局审批获得营业执照,而后还需要经过商务部主管部门外经贸、海关等部门的审查。

然而,即使层层审批仍然难以阻止稀土资源被外资变相出口。

对此,李兴表示,政府对稀土相关加工产品定位模糊造成了今天的尴尬,“行业管理规定中只是粗略记载了大概的稀土加工产品范围,如果将所有禁止生产的产品以目录的形式表示出来,将有利于相关部门的管理。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外商投资稀土行业管理暂行规定》中,只包括对稀土矿产品范围、稀土冶炼、分离产品范围、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范围,而并没有精细到具体的产品名称。

一位稀土企业高管表示,目前来说,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小企业,跟国外有明显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政府要将所有涉及产品以目录的形式呈现,存在技术难度。

上述高管认为,由于政策界限不是很严密,外资就很容易打擦边球,“政府对铁合金的出口是没有限制的。

”多年来,外资在中国投资稀土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多少技术,都是很初级的技术,并不是高端技术。

浦项制铁是钢铁公司,不太可能有稀土方面的技术。

“应制定企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外资企业进入稀土开发领域。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陈凯此前在两会上谈了他对保护稀土方面的建议。

他在提案中说,“对于稀土的开采利用,国内企业、外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想方设法参与其中。

虽然政府对此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往往效果不甚明显。

为了保护稀土资源,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企业准入门槛,对于一些外资企业利用参股等形式对稀土进行开采的行为尤其要加大监管力度,有效保护稀土的开采和利用。

”北京大学博士青岩撰文指出,“从长远计,最有效而且最容易实行的方式,莫过于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

” 限出令虚设外资设厂"变相出口"稀土已经五六年2010年06月02日08:2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的稀土出口已有了“配额+关税”的双重门槛,这对于正在觉醒和崛起的稀土大国来说,算是双重利好。

然而,相比之前中国稀土出口“无配额限制+出口退税”的超惠待遇,这无疑又给了长期依赖中国稀土原材料出口的外资企业当头一棒。

正因为如此,稀土行业“变相出口”的苗头正悄然滋生。

2009年,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依然有90%来源于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外资通过对中国稀土原料初级加工后“变相出口”现象早就存在,而近几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也愈加明显。

这对于正处在稀土话语权爬升中,力推“限出多储”的中国来说,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初级原料加工变相出口赣州华京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杨经理非常肯定地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因出口受限,变相出口在国内很普遍。

“以赣州为例,日资和赣州当地的民资合作办厂,把稀土加工成简单合金,合金的出口比原材料的出口又不那么受限,这就是典型的变相出口。

”杨经理说。

据杨经理介绍,江西的稀土公司基本没有多少科研投入,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这种变相出口的方式已经存在五六年了,其中赣州90%的稀土合金生产企业都是日本投资。

杨经理同时透露,针对这种变相出口,政府此前基本不会干预,反而积极引资。

因为引进的外资越多,对地方政绩拉动的效应也就越大。

但杨经理也表示,随着国家对稀土出口层面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当地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众所周知,在中国生产的初级加工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而日本所进行的再次深加工则清洁得多,发达国家将污染丢在中国是目前稀有金属业界公认的事实。

目前,有些地方为了引资,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越权审批。

有些企业为了资金,也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而“瞒天过海”。

“钕铁硼”企业转移明显“这实在是一个矛盾点。

”国内一家大型央企稀土公司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一方面,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的落后性,国家不得不鼓励外商投资兴办稀土应用项目。

而另一方面,大量外资引进又难以避免“变相出口”的出现。

而问题关键在于,对于“变相出口”的定义目前尚很难完全界定,非常容易钻空子。

“据我所知,近两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就非常明显。

”上述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钕铁硼从去年开始就要征收15%的出口关税,而钕铁硼又是发展新兴电动汽车、风电等重要稀土应用行业的重要元素,很多稀土应用产品实际成本的60%~70%都来自稀土。

无疑,在中国设厂,不仅购买原材料将不受限制,可以有利地规避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

在中国钕铁硼出口设限以后,大力举迁中国投资设厂,一定程度也可算作“变相出口”。

作为基体元素,稀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以“稀土磁性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增长强劲,占比从2003年的34%上升到了2009年的55.21%。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风电、新能源汽车、节能压缩机等新的应用领域正在形成,预计未来5年“钕铁硼”行业全球仍将保持15%的增速,而中国有望保持20%的增速,这绝对是个极大的诱惑。

中国稀土应用困局待破从稀土大国走向稀土强国,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中国迟迟未能掌控市场话语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稀土应用发展落后的软肋上,而行业利润也往往主要流向稀土产业链后端。

长城证券有色分析师耿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远未跟上世界的脚步,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同时国内市场对于高端稀土应用产品的需求也非常少,以致国内多数大型稀土企业长年致力于稀土开采权的争夺,基本还处在一个比较原始、初级的发展阶段。

有分析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的十年期间,从中国国内的消费来看,新兴领域稀土应用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24.2%。

随着全球对低碳、节能、新能源理念的大力倡导,稀土的功能材料、下游用途得到迅速发展。

有分析称,截至2009年,新兴领域稀土需求在国内总需求中的占比已达到55.2%。

这些行业包括风电、新能源绿色汽车、动力电池等。

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发展的滞后性,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稀土下游产业走了很多弯路。

据了解,包钢稀土投资的稀奥科镍氢电池极板有限公司和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建以来,至2009年就持续亏损,已经资不抵债。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分析指出,首先就是因为技术层面的不成熟,当时还引进了美国技术,虽然自动化高,但稳定运行水平很差,这让包钢稀土伤透了脑筋,也直接导致在2003年~2007年间,精力消耗在了有关技术层面的改造上,无心生产,难免持续亏损。

而自2007年开始引进日本技术改良以后,终于开始批量生产了,随后却又遭遇市场定位问题。

“动力电池的目标是电动工具,虽然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确高性能,但性价比不高,多数电动自行车商不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尤其在中国的市场容量更小。

因此,2009年两公司的销售额都不大,分别亏损2001万元和2218万元,其中稀奥电池公司主营收入仅为7.84万元。

”业内人士说。

而《每日经济新闻》最新从消息人士处获悉,2008年包钢稀土再次投入1200万元对两公司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转型生产轿车用电池,转型的首批产品也将于今年年底上市。

然而,业内人士对其市场前景仍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率先入选矿产地国储试点中国打响稀土保卫战2010年05月25日11:15 来源:中国新闻网阮晓琴站在包头市政府门前的阿尔丁广场,一眼就能看到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几个大字。

稀土具有独特的光、电、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稀土新材料广泛运用于电子、信息、通讯、汽车、能源、航天航空等高科技领域。

中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全球95%的稀土产自中国。

然而,中国却没有稀土定价权,行业几度陷入亏损困境。

最近,国家从实施收储、制定行业规划、打击私挖滥采等方面,再次对行业进行梳理。

储备战略试行国家矿产地储备战略试点即将推出,首批试点将围绕煤炭和稀土资源展开。

在稀土供应仍然过剩的背景下,此举意义重大。

上周,一个消息被广为传播,酝酿4年之久的国家矿产地储备战略试点即将推出,首批试点将围绕煤炭和稀土资源展开。

在稀土供应仍然过剩的背景下,国家对稀土进行收储意义重大。

其实,早在2008年未,包钢稀土等就自发进行了收储。

当时,包钢稀土联合两家子公司、包头稀土高新区直属的国有独资公司高新控股公司以及另两家从事稀土冶炼、分离的企业,共同设立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国贸公司”),旨在控制包头稀土原料和下游产品,以稳定全国稀土原料价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