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

第七章 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


类型:砾,粗,中砂,特别是粉、细砂和少粘性的粉土。 D50=0.015-1.25mm,其中0.02-0.1mm易液化
不均匀系数η=1.7-8 粘粒含量一般≤10% 砂土的密实度用相对密度Dr=emax—e/emax—emin 松砂极易完全液化,而密砂则经多次循环的动荷载后也很
难达到完全液化。即砂的结构疏松是液化的必要条件。
唐山地震时烈度为九度的汉沽区大面积下沉,原 来平坦的地面整体下沉1.6一2.9m,塌陷区边缘出现 大量宽1—2m的环形裂缝,全村变为池塘。
地震引起砂土液化(台中港1-4码头)
二.砂土液化的机制 ☆静力条件下,砂土抗剪强度τ=σtgφ ☆当砂土处于饱和状态下,由于静止孔隙水压力U0 作用,砂土的抗剪强度τ=(σ-U0)tgφ, τ反映了 饱和砂土抗液化能力的强弱。 ☆在地震情况下,产生水平地震力τd,此时地震力 作用于土体上也产生水平往复的作用,同时在振动 荷载的反复作用下,疏松饱水砂土将趋于密实,透 水性变小,瞬时荷载作用下来不及排走,在原来静 止孔隙水压力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附加孔隙水压力, 随着振动荷载的反复作用,附加孔隙水压力不断积 累而逐渐上升,设为△U,则:
2.断裂活动性研究
断裂活动是地壳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活
动断裂的研究就是确认那些是活断层,圈定目 前和未来最有可能发生断裂和地震活动,并对 工程构成危险的地段。 3.区域重力场和热力场的研究
重力场和热力场的变化特征,标志着近代
岩石圈的动力条件,也是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标
志之一。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重力场和热力
近代河口三角洲和近期 河床堆积砂体 砂层的成 因和时代
砂土层埋深>20m,难于液化,一般15m, 地下水埋深>3m不易。
3.振动的历时和强度
振动强度是产生液化的重要因素,只有振动强度
达到一定的界限值才能在土层中引起足够的剪应力, 并使饱水砂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升高到产生液化的程 度。振动经历的时间越长,振动次数越多越易。 在VII、VIII、IX度烈度区可能液化的砂土的D50分别
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粉土时,除6度外,应 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 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 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时,可初判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 时可判为不液化。 2.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8,9度分别不小于10,13,16 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3.浅埋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 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6.5-7.0 8-9 0.25-0.50 6-1.1 0.1-10 较强活动 1.9×107 -4.5×107 明显 有条件适宜大 型和生命性工 程,需做专门 抗震设计
>7.0 >9 >0.5 <1.1 >10 现代强烈活动 >4.5×107 十分明显 不适宜大型工程建筑
地震
基本烈度 水平加速度/g 年龄/×104a
指 参


量 最大震级

稳定区
基本稳定区
次稳定区
不稳定区
≤5.25 ≤6 0.062 >240 或240-73 0-0.1 不活动 ≤2.5×106 无 适宜所有类 型工程建筑, 不需或作适 当抗震设计
≤5.5-5.75 ≤7 0.125 73-6 0.1-1 不活动或微活动 3.4×106 -4.7×106 不明显 适宜所有类型工 程建筑,需抗震 设计
有机联系。特别是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的联系更
为紧密,对区域稳定性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和直接。
(二)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为以下方面: 1.区域地质构造研究 区域地质构造是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分 析区域地质构造的目的在于查明地质历史过程中 区域构造的活动性特征,以判定区域地壳现代活 动的程度。 区域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裂和其它类型的 构造及其具体性状及空间展布,是大地构造、地 壳演化和断裂活动的反映。褶皱剧烈、断裂发育 指示出地质历史上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大地构造单 元,反之,则地壳为稳定的。
〔D〕 〔D〕
〔A〕〔B+C〕
〔C〕或其它更经济措施
注:A.为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为采用桩基、深基础、深层处理至液化深度以下或挖 除全部液化层; B.为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如处理或挖除部分液化土层等; C.为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的构造措施,一般包括减少或适应不均匀沉陷的各项构造措施; D.为可不采取措施。
du>d0+db-2 dw >d0+db-3 du+dw >1.5d0+2db-4.5 du---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计算时宜将淤泥和 淤泥质土层扣除; dW---地下水位深度,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 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db---基础埋臵深度,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 d0液化土特征深度,按下表采用
为0.05一0.15,0.03一0.25,0.015一0.5mm。亦即地
震震级越大,烈度愈高,可液化的砂土的平均粒径范
围愈大。烈度愈高可液化砂土的相对密度值也愈大,
Dr>55%, VII度区不液化, Dr >70%,VIII度区不 液化。
四. 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活动 断裂
活动速率/mm.a-1 综合评价
地球 物理
地壳应变能/J 区域性重磁异常
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及抗震措施
(四)区域稳定性评价对象及实例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稳定性要求最为严格 的工程之一。有关部门规定,在地震烈度为7度及 以地区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进行区域稳定性 评价。水工建筑物应尽可能选择在相对稳定地段, 避开不稳定地段,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经济合理。 如二滩水电站,三峡工程 2.核电站工程规划:确保核电站设施安全运行,防 止核泄漏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苏南核电站 3.城市区域稳定性评价: 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如深圳,宁波,西安等
液化土特征深度(m) 饱和土类别 粉土 砂土 7度 6 7 8度 7 8 9度 8 9
地震砂土液化限界指标初判流程图
(二)砂土液化的进一步判别 当饱和砂土、粉土的初判认为需要进一步进行 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地面下20m 范围内的液化。当饱和土标准贯入击数小于或等于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实际贯入击数N63.5≤Ncr,液化) 计算临界标贯击数
液化等级与液化指数的对应关系
液化等级 轻微 中等 严重
液化指数Iie
0<Iie≤6
6< Iie ≤18
Iie>18
五.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
抗液化措施选择原则
地基液化等级 建筑类 别 甲类 乙类 〔B〕或〔C〕 轻微 中等 特殊考虑 〔A〕或〔B+C〕 〔A〕 严重
丙类
丁类
〔C〕或〔D〕 〔C〕或其它更高措施
Dr<50%易液化,Dr>75%不易 同样条件下,松散、均匀的粉细砂土最易液化。
2.可液化砂土层的埋藏分布条件 砂层埋藏条件包括地下水和砂层埋深;其 上的非液化粘性土层厚度这两类条件。地下水 埋深愈浅,砂层埋藏浅,厚度大,非液化盖层 愈薄,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则愈易液化。 具备上述的颗粒细、结构疏松、上覆非液化盖 层薄和地下水埋深浅等条件,而又广泛分布的 砂体,主要是滨海平原,近代河口三角洲,冲 积平原,低阶地及漫滩及古河道分布地区。
(三)区域稳定性分区 区域稳定性研究的目的,是进行区域稳定性分 区,即把一定区域内具有不同稳定程度的地段分成 小区,编制分区图,供工程规划设计部门和有关决 策部门使用。 由于影响区域稳定性的因素较多,需要进行全 面的综合评价。而断裂活动和地震作用是影响区域 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仅以地震烈度指标为主,概括 分析其它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工程的抗震设计 规范要求,将区域稳定性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 区、次稳定区,不稳定区。 各分区主要特征见下表。
场指标有重要意义。
4.地震影响评价 地震对区域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显著,工程部 门历来重视地震活动性研究。当前一些大型工程, 一般以工程区为中心,在半径300km范围内,对 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研究震源区的位臵、特征、震级和烈度, 判断发震的危险性,以掌握地震活动的时间、空 间和强度规律。 5.预测水库诱发地震 根据区域地震背景及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 对修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条件做出评价,并对 诱发地震的地点和强度做出预测。
三.影响砂土液化的条件
砂土特性和地震这两方面具备一定条件
才能产生砂土液化。 砂土层本身:砂土的成分、结构以及饱水 砂层的埋藏条件。凡具备上述易于液化的条 件而又在广大区域内产出的砂土层,往往具
有特定的成因与时代特征。
地震方面:地震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
1.土的类型及其特性 用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值表示:
(2)地基失效:随粒间有效正应力的降低,地基土
层的承载能力也迅速下降,甚至砂体呈悬浮状态时 地基的承载能力完全丧失。建于这类地基上的建筑 物就会产生强烈沉陷、倾倒以至倒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76年唐山地震时,天津市新港望河楼建筑群, 因地基失效突然下沉38cm,倾斜度达30%。
(3)滑塌:由于下伏砂层或敏感粘土层震动液 化和流动,可引起大规模滑坡。 (4)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饱水疏松砂因振动 而变密,地面也随之而下沉,低平的滨海湖平 原可因下沉而受到海湖及洪水的浸淹,使之不 适于作为建筑物地基。
§4
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由于地震或其它外力作用,饱水砂土受强烈
振动而丧失其抗剪强度,处于流动状态,没有承载
能力,造成地基失效,使建筑物毁坏,这种过程和
现象称为砂土液化(sand liquefacation)。
因地震所引起的砂土液化规模大,范围广,
对工程建筑造成很大破坏,成为地震学及工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