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
表现之二:重特大事故多
2001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73起,平均每年发生15起;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587起, 平均每年发生117起。特别重大事故中,煤矿事故起数最多, 平均每年发生8起,占58%;特大事故中,道路交通、煤矿事故 平均每年发生42起,各占36%。
二是范围扩大。目前
,
有
“基地
”组织
背
景
的Leabharlann 恐怖组织网络散布
60多个
国家和地区,美、俄等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加大;
三是手法多样。绑架、爆炸、募集资金、招募培训、甚至密谋大规模
杀伤武器、生化等恐怖手段;
四是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
新挑战之五: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公共
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
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没
有得到有效遏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每年200起以上,造成200多人死亡, 数万群众健康受到伤害。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报告506起,中毒13280 人,死亡258人。 全球已进入大流感预警期。
据以往人类经验,平均每30-50年就会有一次大流感,上一次发生在1968年,现 在已经40年,也就是说新一波大流感的发生概率越来越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以往大流感发生状况的分析认为,大约25%至35%的人口可能在 大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温和情形下全世界可能有200万-700万人死亡。中度严 重乃至极端情形下全世界可能多达1400万到1.42亿人死亡。
20-21世纪世界大流感的时间历程
1918年 西班牙大流感 4000万人死亡 1957年 亚洲大流感 400万人死亡 1968年 香港大流感 200万人死亡 4、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群体性事件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总体稳定;
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 等暴力犯罪不断; 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
我国自然灾害两个特殊性 第一,每年如此大的受灾人口数量使自然灾害在我国具 有很强的社会性; 第二,在我国历史上,荒政管理的强弱,往往是历代王 朝兴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自然灾害在中国又有很 强的政治性。 2、事故灾难严重
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一是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二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三是重特大事故明显下降。 四是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明显下降。特别是煤炭、交通等领域事故下降幅
(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不落实; 二是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薄弱;
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四是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快速处置能力急需加强; 五是全民防灾意识教育还相当薄弱; 六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有待完善。
薄弱环节之一: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不落实
有些领导同志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 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不愿意把钱用在预防工作上,¡ °有钱买棺 材,没有钱买药¡ ±; 依法预防、依法处置的意识和科学决策能力有待提高,遇到突发公共 事件时往往措手不及,凭老经验,靠¡ °想当然¡ ±; 有些地方或单位在信息报送方面还存在缓报、瞒报、漏报的现象。
¡ª¡ª胡锦涛
最高层的果断决策; 最快速的反应; 最有力的支援; 最广泛的动员和行动;
最开放的态度。
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峻形势与挑 战
(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峻形 势
1、自然灾害严重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
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年均死亡1万多人; ▪ 每年有3亿人口受灾; ▪ 年均损失2000亿元; ▪ 年均倒塌房屋300多万间。
六大领导能力(习近平) ¡ ª ¡ ª 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 ª ¡ ª 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 ª ¡ ª 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 ¡ ª ¡ ª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 ª ¡ ª 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 ¡ ª ¡ ª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苏荣书记在2008年12月15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 会的讲话
3、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疫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
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
在我国发现。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
如爱滋病病毒感染者70万(亚洲第二,全球第十四),艾滋病病毒感 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各负其责,特别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地震灾害链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 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 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 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七大报告
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 (2000-2007年)
表现之三: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 近20多年来集中凸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多区域、多方面、多形 式的环境风险相对集中爆发,近几年出现环境事件高发的态 势。
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及国家安宁; 境外涉我突发事件增多。
——¡°走出去¡±企业超过1万家,在外劳务人员70多万人分布在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
——62个国家发生过涉我企业与人员的经济纠纷; ——我公民在巴基斯坦、阿富汗、 约旦、伊拉克遭遇恐怖袭击和绑架 事件。2004年以来境外发生的针对中国人的重大恐怖和暴力事件多达 30起(2007年4月24日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恐怖分子对我中原油田项 目组发动袭击,导致9死、1伤、7人被劫持); ——6次专机或包机接运遇难人员,成功解救3批次16名我国公民。
新挑战之三: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
化使世界各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加
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和疫病疫情入侵我国的可能。
新挑战之四:恐怖活动,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上升,国际恐怖
主义活动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加大
一是持续高发。2004-2006年全球600起以上;
实践启示之二: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这次灾害警示我们,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 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要深入总结, 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 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准备,进一步提高危 机处理水平,真正把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 风险的措施和能力。
薄弱环节之二: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投入不足,隐患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能满足防灾抗灾需求,基 层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特别是农村更差; 风险和减灾能力尚不完全清楚; 灾害救助手段比较单一,金融、保险在减灾救灾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 挥(保险赔偿仅占2.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综合减灾能力亟待 加强; 缺乏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和应急能力评估体系。
一是科学判断形势、敏锐把握趋势的洞察力; 二是勇于破解难题、善于抓好落实的操作力; 三是愿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 四是冷静应对复杂情况、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驾驭力。
实践启示之一:2003年非典疫情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 件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 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
三、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主要经验与教 训
(一)主要经验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四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全国上下建立了统一 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
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 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人民币。公共安全形势 严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 化;再加上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交织, 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不稳定、不 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 新挑战之一: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待进一步加强。
薄弱环节之六: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还不够完善
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新挑战之六:难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 害时有发生,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
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 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 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立足关口前移; 由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减灾转变;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
内容提纲
一、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深刻启示
中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五大能力的提高: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总揽全局的能力。
六大领导本领(胡锦涛05年7月山西考察) ¡ ª ¡ ª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 ¡ ª ¡ ª 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 ª ¡ ª 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 ª ¡ ª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 ª ¡ ª 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 ª ¡ ª 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薄弱环节之三: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应急机构不健全,设置分散,职能单一,缺乏综合协调应急管理机构; 应急机构人员也不足; 从全社会来看,预警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应急管理体制不顺畅,无论 是应急预警体系和指挥体系建设,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还 是信息报告渠道及时限,以及专业处置、救援队伍的组织,都存在一些 漏洞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