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警察形象建设

警察形象建设

警察形象建设摘要: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提高警察素质,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人民警察社会形象培养意识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

而警察形象作为一种具体形态的社会印象,乃是社会公众对警察群体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认知后所形成的关于警察群体特征的总体印象、普遍看法或评价。

[1]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

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一、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

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

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

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

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

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

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

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

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

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

六、七十年代,穿制服、戴大盖帽的行政执法者唯有公安一家,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有着绝对权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3、保障不力,经费不足。

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

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意义我们的人民政府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个团体,都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总的形象。

这种形象可能是很好的、较好的或者不好的、很不好的。

百姓心中有一杆秤,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感受来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形成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如何,不仅仅是对其现实活动的肯定或否定,表现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其今后工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而直接关系到这些社会组织能否顺利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可见社会形象是很重要的。

[2]人民警察队伍是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支执法队伍。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一方面担负着治安行政管理职能,一方面肩负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能。

人民警察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总是密切关注人民警察的一举一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在自己的心目中产生一定的形象。

这种形象是不同寻常的,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形象都会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公安工作、警察队伍本身,还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

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

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

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

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

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在经常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措施(一)从思想上加强人民警察的形象建设1、服务意识。

公共关系强调所有决策和行动均以公众利益为前提,这恰恰与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相一致。

树立服务意识,即树立公仆和勤务员意识,要求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爱民、利民、便民、助民活动,并且将其贯穿于公安专门工作之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同时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聘请群众代表对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刑事执法、行政管理、服务群众、警容风纪等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以改善警察形象,提高执法水平,促进警民关系。

树立服务意识,就是要求人民警察摈弃封建特权思想,克服官僚作风,对待群众文明、热情、耐心,绝不能耍态度,抖威风,禁止“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树立服务意识,就是要恪守“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庄严承诺,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服务意识实质上是评价警察政治素质高低和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

2、群众意识。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人民群众在发现犯罪线索,提供犯罪证据,搜集敌、社情动态,查处治安隐患和防范漏洞等方面有绝对优势,是违法犯罪信息最广泛、最真实、最直接、最敏感的来源。

同时,人民群众在社区防范、巡逻盘查、阵地控制、内部安全保卫、协助疏导交通、抢险救灾、抓捕违法犯罪分子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对违法犯罪人员施加影响最普遍、最及时、最强有力的力量,是公安机关的坚强后盾。

树立群众意识,应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变号召式的发动群众为激励式的组织、引导群众,依靠职业化、契约化的形式,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治安力量,营造警民团结的氛围,形成强大的合力。

3、形象意识。

群众对警察形象好坏的判断主要是依据所接触的警察的一言一行作出的。

所以每个警察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形象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文化水平、思想品德修养、工作能力等)的外在显现,形象如何不仅体现内在素质,同时对所接触人员也有很大影响。

很难想象一个警容不整、举止粗俗、满嘴脏话的警察会是一个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好警察。

树立形象意识要求警察在同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务必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语调平和;接待群众时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热情文雅,态度友好和善,禁止粗暴行为;调解纠纷,处理案件时秉公执法不偏不倚,刚正不阿,禁止办人情案和索取收受贿赂。

总之,良好形象是取得群众对公安机关肯定与支持的重要条件,是衡量警察队伍好坏、能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标志。

4、人权意识。

人权意识是反映公安民警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要求之一。

在执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即使对待犯罪嫌疑人给与起码的人道待遇。

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权观念越来越深入民心,人权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

人权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公民的人权自由,是对新时期执法者的一个基本要求。

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应当在执法中将严格执法与维护人权紧密的结合起来,尤其在对犯罪嫌疑人时,更应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在对待普通群众时将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