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结课论文》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姓名:杨傲
班级:11级教育3班
学号:1112010402
完成时间:2013年6月8日
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摘要
客观、准确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正确评判辛亥革命成败的前提。
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其影响的角度来评价其成与败。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成功;失败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所标志的新的革命高潮来临之前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革命高潮。
如果说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开始算起,那与反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就已经算是一个开端,“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辛亥革命的原意是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但其最终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个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首先是当时参与革命的也是无产阶级为主,革命的成功没有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且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中国传统地方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地位。
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地方权贵在革命之后仍然保有土地等的重要生产资料,农民阶级任然是受到剥削的阶级。
更关键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底层人民的生活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再者,由于辛亥革命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任务来控制局面,而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卓越:镇压义和团、创建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山东大学、担任北洋大臣编练北洋军、创办各种武备学堂、与张之洞一起废除科举制度、引入无线电机、编刊《立宪钢要》等。
深得资产阶级的信任和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拥袁弃孙”倾向,虽然孙中山在众多革命团体中有较高的威望,也得到立宪派和旧势力的支持,但也很难控制局面。
又由于当时时期的革命党人尚没有掌握政权的思想准备,也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和才能,更认为中华民国既已成立,剩下的只是建设问题,普遍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令孙中山很快让位于袁世凯,由此让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这看似是一个可以避免的后果,但实际上,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为使其在中国取得的利益不受损害,表面上表示对中国革命实行保持中立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却竭力扶持袁世凯上台主政,另一点是当时的成功的革命党人并未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确切的治国方案,只是一味的照搬美国的宪法、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而且当时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及统治者们对约法随意更改、随意废除,约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致使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未能真正贯彻实施。
因此袁世凯当台掌政是可以说是经过长期铺垫的,不能排除帝国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总的来说,这次革命的失败在于其革命得不彻底。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改变社会结构,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仍然是民生的一大难关。
虽然辛亥革命并未得到其预期中的结果,但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首先在政治上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帝制,并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
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
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其次,从思想上看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从对经济的影响上来看,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
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
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
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却未受根本性冲击。
因为主导各地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地方士绅。
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这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们原有的地位。
虽然革命党的一些主要领袖如孙中山等人出身平民,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在辛亥革命后的生存条件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方令传统上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辛亥革命对于18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触及。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扭转中国的命运,但也将中国转向了光明的发展道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孙洪柏.辛亥革命成败再审视[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11(2):40-43.
李重华.辛亥革命成败新论[J].武汉大学学报,2005,58(3):30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