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ān”。
(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的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2.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拼音是一年级上半学期学的可能有所淡忘,这时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穿插复习,让学生牢固掌握。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每逢端午节,我们会到外婆家吃粽子。
3.师创设情境: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构造及味道。
பைடு நூலகம்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种类。
5.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来历。
6.全班齐读课文。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①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教师可相机出示粽子的图片。
②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
3.学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在此过程中,师给予鼓励肯定的同时适当指导:“真”字的中间是三横,要写紧凑一点;“午”字的一竖上面不能出头。
4.师范写、指导,学生观察、书空。
5.学生自主书写生字,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从眼角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同学们在描述一种食物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
(3)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时一句话,第2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提高学生归类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提出读书要求:读完每个自然段后,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时间。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1年级
单元
第4单元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程名称
《端午粽》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叙述“我”到外婆家吃粽子的事,描写了粽子的构造,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激发了学生对的热爱之情。课文通过儿童的视角描述了粽子的构造、粽子的口感和味道以及粽子的花样种类,这些内容贴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描述粽子的构造时,一连用了三个表示颜色的叠词,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这种语言描写的好处。在教学中,由于本文的长句子较多,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长句子中每个小句子的语意联系,通过反复朗读,把文中的长句子读得通顺流利。另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过包粽子、吃粽子的经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描述相结合,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最后,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适当拓展有关端午节来历的故事,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