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61671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61671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教师用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可以做两种选择:一种是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为教学重点。

教材在前两个子目中分别叙述“创立”与“完善”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

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一种是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材料、“阅读分析”,把教学重心放在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上,并对科举制度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

例如,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师不必细致介绍这两个制度,但可以点明: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这样就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选拔官吏的实权,也就转移到朝廷手中。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3.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4.“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5.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6.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7.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三、学法指导1.教师组织讨论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时,应指导学生考虑隋文帝刚刚建立隋朝,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例如,从思想上看,从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2/3、从进士及第后的曲江宴和雁塔题名可以得出──科举制度笼络了读书人,从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3.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4.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开阔知识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或课后,查阅《辞海》等书籍,看一看自己知道的一些古代人物,例如姚崇、李白、杜甫、岳飞、司马光等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们是否中过进士。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1.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

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练一练】D【活动与探究】1.阅读与分析: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

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事情,也不能称职。

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

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但这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2.阅读分析:看了下面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感想?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

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北京西城教研中心齐渝华)参考资料李昂李昂是唐玄宗时小有名气的文人,根据徐松《登科记考》卷5和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5册的考证,此人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科举状元,但是籍贯、字号、年岁皆不详,新、旧唐书皆无传。

他任考官秉公录取、不徇私情的故事,记载在唐人笔记小说《大唐新语》和《唐摭言》中。

据载:“开元二十四年,李昂员外性刚急,不容物。

以举人皆饰名求称,摇荡主司,谈毁失实,窃病之,而将革焉。

”他把科举考生都集中起来,对他们说:“文之美恶,悉知之矣。

考校取舍,存乎至公。

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常首落之。

”李昂因为不徇私情,得罪了朝廷众官,从此官运不佳。

但他秉公录取、不徇私情的精神,却受到人们的赞扬,其事迹也被载入唐人小说中。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文帝分科考试究竟有哪几科?按《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所开为“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当时确已有秀才、明经二科。

《隋书·房晖远传》就说过隋文帝开皇年间命他主考“明经高第”的人。

还有唐初名臣韦云起也在“隋开皇中明经举”。

因此可以说,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旧唐书·杨绾传》引杨绾上唐肃宗的奏疏说:“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就试策而已。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一书中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开科考试在隋炀帝时就形成了一个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令所规定的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纯粹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持相同意见者,还有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等。

房玄龄、孔颖达考中科举房玄龄为唐太宗时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于隋末举进士。

孔颖达是唐朝一代名儒,著名经学家、史学家,与房玄龄同为著名的唐代十八学士之一。

他在隋炀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

《旧唐书·孔颖达传》说他:“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

”唐太宗重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举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贞观政要》卷1、卷7),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

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学生叫生徒,教师为博士、助教。

国子学收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孙、二品以上曾孙。

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

四门学收下级官员及庶人子弟。

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

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

以后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

“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

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旧唐书·儒学传》)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