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前言: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
鉴于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我将通过新闻网站查询、政府公开渠道等方法,进行对题为“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社会实践调查。
先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正文:】一.大事件之气候变化(一)、“气候门”丑闻事件1、“气候门”事件概况“气候门”是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
邮件和文件显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
人们惊愕的发现,所谓全球气候变暖竟然可能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
2、“气候门”事件的影响这是一场以环保名义上演的政治经济南北博弈,在哥本哈根大会临召开之际兜出这样一个“气候门”事件,无疑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震动,并为哥本哈根气候大战作出了新的注释。
尽管“气候门”并不影响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视,但许多科学家还是呼吁气候变化研究需要更加透明和严谨。
同时也是对奥巴马气候议程的致命一击。
东安吉里亚电邮泄露事件通过互联网传遍了全球。
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可能击溃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气候变化法案”的梦想──这个法案一旦通过,“碳交易上限和范围”这个金融诡计就可以实施了。
(二)、哥本哈根会议1、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内容一、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二、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三、发达国家同意在2020年前,每年集资一千亿美元,协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而在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将先提供三百亿美元,其中欧盟出资106亿、日本出资110亿,美国出资36亿;四、各国要在明年一月前,各自提出其减排计划,美国表明其减排计划还在考虑之中,欧盟则补充其减排计划需经议会通过;五、议会花了很长篇幅,论述发展中国家汇报减排进展的责任,其中包括美两年向联合国提交报告,需要接受国际监察,但不会损害国家主权;以上几点主要是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签署协议,根据各国的GDP 大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经过两个星期筋疲力尽、富有戏剧性的谈判与暗战之后,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2009年的岁末落下帷幕。
二.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一)气候变化对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
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
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区和多数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作物减产的可能;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同时,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将危及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由于夏季高温而导致用于降温的能源消耗增加。
小结: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二)、近年世界环境调查报告1、在过去得100年里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0.74摄氏度。
2、北极气温升高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北极海冰以每10年百分之三的速度消失。
3、地中海、非洲南部和南亚部分地区的干旱趋势加重。
4、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时间和强度增加,强降水和热浪发生的频率增加,热带飓风的强度加大。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万年以来的高值,比工业化前约高百分之三十五。
小结:众多的研究表明,人类只有将气温升高在2摄氏度以内,才能避免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人类和全球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一)、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的影响(1)、对我国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冻土面积继续缩小。
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状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夹层和深埋藏冻土;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抬升150~250m,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
另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将缩短,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积雪年际变率显著增大。
到2050年,冬季气温将升高1~2℃,随着降雪量缓慢增加,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稳定积雪区积雪深度将分别以2.3%和0.2%的速度缓慢增加。
同时,雪深年振幅将显著增大,大雪年和枯雪年的出现更为频繁。
到2100年大范围积雪将可能于3月份提前消失,春旱加剧,融雪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将大大减小。
除此之外,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小结: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2)、对我国海洋生态的影响沿海主要验潮站的实测资料显示,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近几年上升速率加快。
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
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这将会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湖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同时,也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3)、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
目前对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出现的变化了解甚少。
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如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趋势。
(二)、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及变化(1)、农业方面1、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大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线。
气候变暖还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
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
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
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而且还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
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气候变暖后,蒸发相应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农牧过渡带的南移虽然可增加草原的面积,但由于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新的过渡带地区如不加保护,也有可能变成沙漠化地区。
2、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
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
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
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
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
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
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扩大向高纬地区延伸。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可能不得不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这将增大农业生产成本。
(2)、水资源方面1、地表径流将发生变化对于全球变暖后地表径流的变化,现在比较一致的预测是:到2050年,对我国而言,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小;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全球变暖后,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将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
2、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将出现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大,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尽管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缺水量小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引起的缺水量,但在干旱年份气候变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并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全球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
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
而且西部地区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较大。
3、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可能增强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4、一些地区的水质将出现变化全球变暖后,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枯水季节。
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
当然,年平均流量明显增加的河流,水质可能会有所好转。
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可能增加,危害人类健康。
人们因气候变化而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也会助长某些疾病的蔓延。
(3)、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
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