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生在研究“启承继王位”的问题时发现,《史记》记载:“益让帝禹之子启。
”而《战国策》中却记载为:“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据此,该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两则记述均不可靠
B . 两则记述均为信史
C . 必有一则记述可信
D . 尚需其他史料论证
2. “天子之六工,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官营手工业()
A . 分工细密
B . 资金雄厚
C . 技术高超
D . 服务宫廷
3.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A .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这一现象是雅典()
A .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 .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 公民自由受限的体现
5. 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
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
“公民权”一次又一
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
此后,“罗马”实施了()
A . 习惯法
B . 公民法
C . 万民法
D . 自然法
6. 读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7. 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如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 .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8.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
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9. 如图为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
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A .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 .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
C . 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
D .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10.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
”毛泽东旨在说明()
A . 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 . 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 . 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 . 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11. 二战后杜鲁门公开表态,“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这表明美国()
A . 企图主导世界
B . 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C . 实行冷战政策
D . 主动扶持西欧复兴
12. 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该叙述属于()
A . 历史解释
B . 历史史实
C . 史料实证
D . 历史概念
13. 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
A . 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 . 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 . 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D .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分)
14.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 .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 儒学
地位显著提高
15. 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 . 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 . 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 . 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 . 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5分)
16.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经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管他。
”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灵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它的社会意义。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17.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其意义。
在
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有何相似的发展与突破?
(4)综上,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8. 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5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请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就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简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