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学论文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的药理作用新用途,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

结果:丹参的药理作用及其广泛,包括扩张血管,抗血栓,对心肌的保护,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外周循环,改善缺血在灌注损伤,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作用。

结论:丹参的药理作用疗效确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值得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丹参;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前言丹参为唇形科鼠尾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的药理活性主要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如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黏滞性、抗氧化、抗凝血、增加心肌供血等,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症、脑血管病[12]。

现就丹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丹参的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为丹参酮类,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羟甲酯、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以及异丹参酮Ⅱ、异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Ⅰ;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酸甲、已、丙[1]。

2药理作用
2.1心血管系统作用
2.1.1扩张血管的作用陈士良等[2]自制微米缩窄器造成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模型,结果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直接扩张冠脉,改善缺血区血供的作用。

2.1.2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白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很早就引起极大关注。

富血小板栓部位常有白细胞聚集,白细胞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激活血小板。

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在炎症、血栓形成、组织损伤及性播散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姜开余等[3]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各种细胞黏附分子,包括
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E-选择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丹参素对白细胞黏附具有抑制作用,对凝血酶引起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作用;对肿瘤肿坏死因子α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E-选择素表达增加可产生抑制作用。

总之,丹参素对细胞因子活化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减少白细胞的黏附。

可能是其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之一。

2.1.3对心肌的保护作宋延平等[4]观察丹酚酸A和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

结果显示丹酚酸A的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明显强于丹酚酸B。

胡爱萍等[5]观察丹酚酸表明丹参处理可明显减弱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收缩和细胞内钙参数的作用,减少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提示丹参可对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和损伤。

2.1.4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均可通过抑制脉粥样硬化时炎症介质的表达,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6].
3.改善外周循环中医认为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提高在常压和低压情况下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通和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并能抑制凝血、激活纤维素溶。

进一步研究表明[7]丹参素是通过影响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来抑制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但不影响DNA及非胶原蛋白的合成,丹参对胶原合成的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4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丹参对心、肝、肺、脑等多种组织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改善能量代谢;减轻钙超负荷调节TXA2∕PGI2平衡;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

5保护肝的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硬化的基础,故对慢性肝病除强调病因治疗外,还应加强对纤维化的治疗,以减缓或逆转其病理过程丹参可促进肝脏对HA、PC Ⅱ、LN的摄取与分解,其含量下降,从而改善肝纤维化。

应用丹参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0例,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指示明显下降,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充分显示了丹参抗肝纤维化治疗的良好前景[8]。

6.抗肿瘤作用
中药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明显改变人成骨瘤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使之出现与正常细胞相似的形态与超微结构特征变化;并能上调人成骨肉瘤细胞终末分化标志蛋白Ⅰ型胶原、骨钙蛋白、骨黏素的表达和促进细胞中钙化糖原颗粒与骨结节的形成,因而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分化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9]。

7.抗氧化作用
僇力夫等[10]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对过亚硝酸引发的鲁米诺发光和蛋白质酪氨酸硝化反应都有抑制作用,并且这些抑制作用均剂量依赖地随丹参素量的增加而增强,与抗坏血酸和半胱氨酸对亚硝酸根引发的反应的抑制作用相似。

实验表明丹参素抑制过亚硝酸根的能力比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强得多,过亚硝酸根是心肌损伤、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重要介导者,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是体内的两种基本抗氧剂。

当体内的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不足以抑制过亚硝酸根时,将导致过亚硝酸根引发的心肌损伤等疾病疾病。

由于丹参素对过亚硝酸根的抑制作用比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强得多,当丹参素存在时,就能有效保护机体免受过亚硝酸根损伤。

这说明,丹参素对过亚硝酸根的抑制是丹参素有保护心肌等药理作用的又一重要分子机制。

8.抗菌消炎
以总丹参酮进行体外及动物体内试验均证明,丹参酮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显著疗效,并对两种毛发癣菌有抗菌作用[11]。

9.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丹参是我国研究较早较多的中药,其扩张血管,抗血栓,对心肌的保护,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外周循环,改善缺血在灌注损伤,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引用广泛,随着丹参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更深入研究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丹参药理作用机理的研究,我们相信中药丹参会开发出更大的药用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0.
[2]赵新锋,王中秋,赵欣等.丹参的HPLC-ESI-MS分析[J].中成药,2005,27(9):1068-1069
[3]姜开余,顾振纶,阮长耿.丹参素对CDib、P-selectin、ICAM-1、VCAM-1、E-SELECTIN表达的影
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6):682-685
[4]宋延平,孔令姗,吴静,等丹酚酸A与丹酚酸B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比 [J]中国医药信息
杂志,2007,14(9):36-37.
[5]胡爱萍,潘亚梁,叶治国,丹参对缺氧/复氧心肌的保护作用涉及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蛋白[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4,21(5):358.
[6]聂桂林,郭茂娟,李燕平,等.丹参单体对肿瘤坏死因子损伤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介质IL-β表达
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9):823-824
[7]范瑞强,实用皮肤病验方精选[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271
[8]安峰,李生枥,刘宪玲.丹参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S):25
[9]石松林,王国红,马宗源,等.丹参酮ⅡA对人成骨瘤MG-63细胞形态结构和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量
[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5):801-803.
[10] 僇力夫,周昕.丹参抑制过亚硝酸根引发的鲁米诺发光和蛋白质氨酸硝化[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杂志,2002,19(2):132-134
[11]梁勇羊裔明袁淑兰.丹参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4):304.
[12]zhoul,zuoz,chowms.Danshen:an over view of its
chewistry,phar-macology,pharmacokinetics,and chinical use[J]J clin pharmacol 2005,45(12):1345-13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