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1引言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2 典型建筑
2.1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三个拱门的
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
7.4米。
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
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
凯旋门的
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
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
大,但缺乏整体观念。
原因是凯旋门的各
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
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
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2.2 大斗兽场
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
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
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
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
作用。
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
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
重量。
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
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
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
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2.3 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
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
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墙厚6.2米,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
层大块的砖。
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
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
龛和大门也减
轻了基础的负担。
基础深4.5米,底厚7.3
米。
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
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
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
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3 总结
我们发现以上三例建筑具有多处共同点,这其实也是古罗马建筑的普遍特征。
3.1 拱券
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
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
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3.2 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
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
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3.3 柱式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为了适应多层或高大建筑的需要,罗马人还在柱子的使用方面做出了2项重大发明:一个是叠柱法(大斗兽场),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另一个叫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