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培养和提高鉴赏传统经典的能力和方法。
5.积累韩愈名句。
素养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学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1.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走近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二、了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了解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四、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本文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五、积累文言知识:【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6)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5)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7)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②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③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②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③(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④(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6)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六、课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七、内容解读:(一)结构:第一段,以老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