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一(上)历史期末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丞相自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D.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2.《左传。

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

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

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

”据此可知,朝会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3.《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A.源于自然法则B.体现神权思想C.强调等级对立D.规范社会秩序4.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C.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D.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5.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B.主要受制于门阀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6.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7.《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A. 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 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C. 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D. 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8.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9.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

明清这两种分封A.背景相同B.内容相同C.对象不同D.目的相同10.“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成为偕主的台阶。

”据此可知雅典A.用民主方式对待民主的敌人B.城邦体制下人们心胸狭窄C.开启了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D.官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11.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

这表明当时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12.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出现“民众的政治”,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民众的政治”在希腊城邦的内乱中寿终正寝。

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A.因自身缺陷而消亡B.导致古希腊内乱C.易导致权力的滥用D.是少数人的民主13.《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

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

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A.罗马法的执行缺乏强制性B.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C.罗马帝国扩张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D.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14.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的国家公职,做这样的事都是无偿的,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而且任职者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应付公共的开支。

最后,罗马法中还有公益许诺(Pollcitatio)制度,即已担任或将担任公职的人允诺以自己的费用为自己的城市完成某项公共工程。

”这说明罗马法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B.关注执政者的经济实力C.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重视团体主义精神15.早期阶段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

这表明早期罗马法A.不尊重当事人意愿B.形式重于实质内容C.注重保护公民利益D.审判程序非常严密16.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

可见其A.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B.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C.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D.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17.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法津不能保护私有财产B.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C.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18.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

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

”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19.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

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A. B.C. D.20.1688年,七位贵族领袖秘密策划,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来继承英国的王位。

这样,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这反映了“光荣革命”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B.使国王“统而不治”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D.建立了责任内阁制21.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意味着英国君主A.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B.“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C.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D.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22.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

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

这种制度体现为A.《大宪章》的签署B.《权利法案》的实行C.两党政治的出现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23.据统计,英国政府所提议案在1867~1869年被议会修正的年均为5.7项;在1880~1885年被修正的年均为l.8项;在1896~1900年被修正的年均为0.2项。

这反映了英国A.内阁影响力逐渐增强B.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代议制政体遭到破坏D.政府制约了议会的权力24.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

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

它反映了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25.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彪斯在评价美国的选举制度时说,美国已经从“每个有产者一票、每个男人一票、每人一票向一美元一票发展”。

他旨在说明在美国A.主权在民原则受到挑战B.政党政治左右美国政坛C.选举机制不断完善发展D.社会契约思想面临危机26.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

这一事件说明A.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B.法院拥有制衡元首的权力C.美国总统无权签署入境限制令D.美国的司法权高于行政权27.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

史学家普遍认为这A.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B.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28.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

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

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行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

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B.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D.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29.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B.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C.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D.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30.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君主制,美国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德国确立了二元君主制,法国确立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