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浪潮》(Die Welle)
----影片观后感
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
国家:德国
剧情介绍:德国一所高中,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想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

本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却没料到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开始只是强调纪律、集体,渐渐的却转变成了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

当五天的教学实验结束时,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
石婷
2010级农硕学科教育(英语)
电影《浪潮》观后感
这部德国影片《浪潮》讲述了在一所高中里,政治老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的活动周要讲授“独裁统治”。

可是走进课堂时,他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一帮散漫,“结党营私”,浑浑噩噩的学生,他让学生谈谈“专制”的概念,学生们一致认为纳谇成为过去。

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文格尔老师大胆地进行了的一场教学实验,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加入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成为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

五天之后,当文格尔告诉这些学生这只是一次教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浪潮”的结束,有个学生甚至疯狂的开枪打伤了另一名学生,之后又饮弹自尽,而文格尔老师也被警察带走。

影片悲剧的结局令人深思。

影片中一个学生写的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中说道:“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

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

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

在《浪潮》里让我十分吃惊的一点是,教师复制了很多纳粹控制党徒的手段,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比如学生们要穿校服,要喊口号,好学生和差学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反复被宣讲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他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却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在学校在家里,家长老师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学习,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想要什么以及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会觉得学习索然乏味,生活漫无目的。

可是一旦将他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徽章;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个电影有点夸大其词,接受了十几年的良好教育,这些学生怎么会在短短五天里发动一场浪潮运动呢?而且引起这场小规模运动的只是一个中学老师。

如果这件事情扩大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学生更加热情高涨的加入其中?又如果这个老师是个国家领导人,那么是不是整个民族都会掀起一场类
似的“浪潮”。

《浪潮》用反证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出了问题,不需要一百年,也许只需要五天,那么他的年轻人会在邪路上争先恐后,最终把民族和国家带向死胡同,甚至深渊,其后果真的是不敢想象。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想,这样的震撼教育恰当吗?为了明白极权的危害,就要遭受极权的一次危害。

那么,为了理解罪犯的心理,是不是就要去犯罪呢?老师在讲坛上是权威,拥有批改学生试卷、将学生赶出教室的权力,但他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并不是改变他们的人生历程。

在电影里,通过米格尔老师的妻子说出了自己的质疑,“你享受课堂上他们崇拜你的瞩目”、“学生把你看做榜样,而你利用这一点操纵他们,其实这背后都是你的私心在作怪”、“你这段时间变成了混蛋”。

一个浪潮女学生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弟弟胡闹生事,要求母亲干预他,用纪律束缚他,母亲拒绝了。

而米格尔老师,虽然他一直告诉自己,这是一场很快结束的实验而已,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自由的珍贵。

但他期待的好结果并没有出现,反而迎来了一场流血事件,背上了一条人命的债。

影片终曲,老师被警察带走了,所有人望着他,眼神里充满了鄙夷和愤怒。

他们被这个老师深深伤害了。

老师茫然无措地坐在警车里,脸上痛苦得失去了任何表情。

他是罪魁祸首,不管出于什么美好的目的,他毕竟这么去做了,而且他的行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他的教学并不是在反“独裁统治”,而是就是在进行“独裁统治”。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竟然在过去60年没有培养出一个顶尖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的值得骄傲的许多人才都在国外成才?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用文格尔的方法培养我们的孩子,向他们灌输没有灵魂的集体主义,泯灭他们的天性和个性。

看一看时下的学生生活,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

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

试想,现在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林语堂、艾青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朗朗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陶行知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

可以这样说,教育一旦丧失人生的幸福,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甚至可能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从而人格的生成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从这部影片里也看到了一点,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如果没有悲剧发生,浪潮运动适可而止,学生也从中达到了学习目的,那么,不可否认,文格尔老师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他懂得利用学生的心理去教学,对学生宽恕关爱,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不怪乎学生会这么拥护喜欢他。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学实验中,作为实验指导者的教师最应
具备的素质是教育智慧。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智慧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影响。

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

教育的过程不仅要使蒙昧者得到启蒙、获得思想,还要自觉地成为一个智者和思想者,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

而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

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任何生物,更不是他人的什么工具。

人格残缺者不能做教师,生命处于迷蒙状态的人同样不能做教师。

所以,点燃学生的内心,在学生时代这个生命的节点上,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担当起唤醒、解放孩子的责任,播下理想的种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才是教育教学的大智慧。

教师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有良知、有智慧的前提下,专业成长与素质提升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才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和工作的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