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政治的重现
——《浪潮》电影观后感
上个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的集权政治未曾离我们远去,只要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仍旧有可能随时复辟。
一、一个集权组织形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是有一个权威代表性的领导。
浪潮是一个普通中学学校的历史老师——文格尔老师为了让学生生动地体验集权政治,就模拟了法西斯的模式而发起的。
他要求课堂上学生们统一称呼他“文格尔先生”,有点与希特勒的崇拜主义相似。
不这样称呼他的学生就会被请出课室,不允许进入这个组织。
第二,共同的目标。
当时无另一门无政府课就在他们的所在教室楼下,文格尔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活动身体,他故意说:“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于是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为了比过无政府课,他们一起踏步踏得更加整齐起劲。
第三,成员需要统一服装。
文格尔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在下一天都穿上白色衬衫、牛仔裤。
服装是组织与身份的象征与代表。
服装的统一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个体的原本地位、家境、审美品味等等差别弱化,使每个人看上去基本上毫无差别,并与那些不穿该服装的人的身份鲜明地区分开来,是不是属于这个组织的人就会一目了然。
其中一位较为理性也富有个性的女孩卡罗因为没有遵从要求穿白衬衣,结果第一次受到了同伴们的冷漠。
第四,这个组织还需要一个名称。
“浪潮”这个名称是在文格尔老师带领下,让成员们罗列并一起投票表决选出的。
有了这个名称的存在,即代表着这个组织的合理性合法化,象征着荣耀与高尚。
第五,一个响亮明了的口号。
浪潮的口号是:“团结筹造力量!纪律筹造力量!行动筹造力量!”这个口号成了日后成员进行一系列行动的重要鼓舞力量,提高了他们的士气。
第六,一个符号标识和手势。
浪潮组织的标识和手势是一个亮点。
浪花的图像标志和用右手在胸前画出波浪形的动作成了内部成员进行相互确认和暗示、以及向外界宣扬的鲜明方式。
浪潮成员们在My Space上设立主页,在贴纸、纹身、明信片、帽子等等印上浪潮的标志符号,甚至要求其他学生必须要做出这样的手势否则就剥夺其进入一些场所的资格。
当这些条件发展成熟之后,事态便进一步迅猛发展:很多之前逃了课纳粹主义课的学生被吸引回来上课,甚至无政府课的学生也放弃了原来的课而加入了“浪潮”;“浪潮”不断地吸引新成员的加入,渐渐扩展到整个学校,甚至影响到了城市各个角落。
蒂姆等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疯狂地涂上了浪潮的标识甚至不顾危险地爬上了很高的建筑物喷涂。
浪潮活动渐渐脱离了文格尔老师的掌控。
原本个人主义倾向的西方年轻人开始像军人入队一般,放弃了他们自己原本的装扮和小交往圈子、生活方式等等,融入了浪潮
这个组织。
他们由原来的自由松散、个性鲜明、独立思考变成了平等整齐、摒弃理智、对文格尔老师的绝对服从、与内部成员团结仗义等等。
二、什么特征的人更容易卷入其中?
在电影中表现最积极的就是蒂姆——他虽然家境里经济条件优越,但父母对其漠不关心。
他原本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并不优秀和突出,没有特别的闪光点,因此他也没有朋友,在同辈群体中被边缘化,经常被小混混欺负。
这样的结果就是他软弱自卑,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没有精神依托。
但是因为上了文格尔老师的课,他成了浪潮中的一员,他受到了浪潮其他成员的保护,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温暖。
他穿着和同伴们一样的衣服,感觉到了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他由原来的内敛、胆小、懦弱、孤单发生了变化,变得敞开心扉、勇敢、合群。
他甚至为集体效劳而不惜代价不顾危险地爬到高处在建筑物上喷涂上了浪潮的标识,还跟随者文格尔老师进家声称要当他的保镖。
发生这个逆转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找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他在这个组织中付出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是个英雄的错觉,他愿意为了这个集体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其结局也验证了这一点。
蒂姆完全地失去了理智,他因为无法忍受组织中成员的背叛更无法接受文格尔老师宣称浪潮解散而开枪打伤这个“叛徒”并自杀。
另一个比较忠诚的成员是马尔科。
他没有完整的家庭,寄住在女
朋友卡罗家里。
他和蒂姆相似,也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
知道浪潮出现,他也在这个集体中找到了强烈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十分忠诚于文格尔老师的指令。
但最终在与卡罗的感情破裂时意识到了自己的疯狂举动,选择试图拯救浪潮失控的局面。
三、“浪潮”与中国学校教育的异同
浪潮这个集权组织的特点与中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有许多惊人的共同点。
下面将电影中的集权组织与中国的普通学校教育做简单的比较:
一、在一堂课上老师是学生们的权威;不同的是浪潮的统治者
只有文格尔老师一个人,而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代课老师即多个权力中心,他们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
其结果是浪潮的权力完全集中于文格尔老师身上,而中国学校教育中则较为分散,各科老师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
二、学生们汇集在教室中都有一定的目的。
不同的是浪潮的最
初动机是打败无政府课,而中国学生则主要是为了个人学习考试。
中国学生在这个目的之外可能没有其他强烈的集体性的目的了。
三、都要统一的服饰。
浪潮的服饰是白衬衣和牛仔裤,而大部
分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都被要求穿着统一的校服,如运动服、升国旗仪式上的穿的礼服。
浪潮的
服饰是受到成员们的高度认同感,但由于中国校服大多松松垮垮并不好看而受到大部分学生们的厌恶。
四、都有一个鲜明的标识。
浪潮是波浪一样的形状,而中国学
生都要佩戴相应的校徽或班徽。
区别在于浪潮的图标是由成员们一起选出来的,而中国学生的校徽是被预先设定好了的,两者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差别。
五、强调共性,抹杀个性。
浪潮和中国的学校规章都倾向于消
除个体间的差异,而强调整齐划一。
不鼓励标新立异。
这一点在中国学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中小学生有规定的发型、作息时间、甚至作业本子等等。
电影中的“浪潮”组织由于与中国学校教育中有所不同因此其造成的结果也不同。
但实质上中国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就如同法西斯式的对成员的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