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数学课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数学课,老师上的内容是《平均数》。
整节课孩子们就像个学习机器,老师让他们算,他们就算,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配合老师。
但一点兴趣也没有,一点学习的欲望都没有。
回家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老师很有激情,有浅入深,讲解得很到位,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呢?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孩子们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而我发现那位老师完全把书本上的例题拿出来让学生思考解答。
例题是这样的:第一小组四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厘米、154厘米、143厘米、128厘米。
第二小组四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5厘米、127厘米、148厘米、156厘米,哪个小组的平均身高高些?这些数据和孩子们毫无关系。
他们当然提不起精神,没有兴趣了。
当我尝试在本班上一节也是《平均数》,我拿出上个单元孩子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看看哪个小组考得好。
孩子们可来劲了,都争着说自己小组考得好。
我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你们小组考得好。
孩子们各抒己见,兴奋不已,完全不像那节课死气沉沉。
在教学计算题的时候,一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这时我把他们分成四
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得第一。
孩子们兴趣很浓,学的很轻松,知识掌握的也很好。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获胜心特别强,抓住这个年龄特征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孩子们最乐意了。
其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正好考完期中考试,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尹阳光同学和耿诗怡同学获得满分。
上课时我拿出一些本子奖励他们。
当我拿出本子时,我故意说了一句:“糟糕,我真糊涂,只带了5个本子,该怎么发奖呢?”“同学们谁能帮帮我呀?”帮助老师孩子们可愿意了,有同学说:“给尹阳光3个,给耿诗怡2个。
”有女同学反驳了:“凭什么给尹阳光3个,给耿诗怡2个。
他们都考了满分。
”这时孩子们想也对,该怎么办呢?又有同学发言了:“他们每人2个,还剩1 个留着下次发。
”问题迎刃而解,老师只起引领作用,不需要告诉他们知识,让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解决。
再次,我觉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
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
希望同学们到生
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
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
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
课堂上,学生是
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
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
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
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
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
”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
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
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