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
《开皇律》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
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
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
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武德九年(626年),在统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6、《氏族志》:唐初,世族门第观念在人们意识中广有市场,皇室所属陇西世族在声望和历史传统上均不及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
太宗为了抬高皇权的地位,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
重修后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进一步受到打击。
《氏族志》的修订以削弱山东士族为目的,对新兴的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
7、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8、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9、牛李党之争:唐后期官僚的朋党之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党争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宣宗时以牛党的胜利宣告结束,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
牛李两党所代表的均是当时的腐朽势力,而且两党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所以牛李党争没有改进当时社会状况反而致使唐后期政治腐败加剧,无积极意义。
(↑隋唐)10、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周世宗即位后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
经济上鼓励垦荒,分荒地给流民,优待逃户。
减轻租税。
兴修水利。
限制佛教发展,抑制佛寺经济。
国家铸钱,有利于经济发展。
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群臣意见,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革除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有利于国家安定。
11、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依“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用契丹贵族。
南北面官制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代十国)12、雍熙北伐:雍熙三年,宋太宗分兵三路北伐,东路遇契丹军主力,大败。
宋太宗令中西两路军回防,但夹击辽军失败。
涌现出名将杨业。
北伐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政策。
13、庆历新政:北宋末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
庆历初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意见,范仲淹在富弼、欧阳修的支持下,提出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同年颁布诏令,推行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范仲淹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
14、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澶州,朝廷震惊,宰相寇准的坚决主张抵抗。
宋真宗亲征,抵达澶州,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
辽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聊银10万两、绢20万匹。
称为“岁币”。
此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5、元祐更化:宋神宗死后,他十岁的二字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有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启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除教育和科举的部分改革内容外,其他新法全部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被贬或遭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这在历史上称作“元祐更化”(元祐为宋哲宗第一个年号)16、猛安谋克制: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
这样不仅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金)17、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兀术亲帅铁骑十多万渡淮南下,攻占许多城市,直逼长江后败去,宋军停止追击,双方已淮河为界。
宋召回韩世忠、岳飞等名将后逮捕岳飞及其子岳云下狱。
宋金签订合约,主要内容是: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②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
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金;③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就是所谓“绍兴和议”。
十二月杀岳飞。
18、《梦溪笔谈》:沈括晚年所写,,共30卷,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十分广泛的领域,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19、金石学: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在史学领域中开辟的一个新园地。
新史学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二是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三是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
主要的金石学著作有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宋)20、行省制度: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长官为丞相,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元)21、卫所制度:洪武初年在军队编制上实行卫所制度。
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一般来说,每卫5600人,置指挥使统领。
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
每百户所有兵112人,指挥官称百户。
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土官所属地方也间设卫、所。
22、一条鞭法:明中后期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①田赋折银征收;②徭役折银上纳;③赋、役银合并征收;④赋、役银合并征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及“丁、粮毕输于官”。
一条鞭法的实施是我国赋役制度的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3、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的。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八个固山额真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各旗的政治首领。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
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了,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24、改土归流:明朝在比较进步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改土归流”政策,裁撤了原来的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进行统治。
通过这样的措施,明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25、考据学:考据学即清代所谓汉学,又称朴学,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将此法运用到其他书籍。
清朝考据学盛行,形成所谓“乾嘉学派”。
清代考据学在整理和考订古代经书方面成绩很大。
26、《天工开物》:宋应星对明末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写成《天工开物》18篇,分上、中、下三卷。
此书在清代多次被各种类书引用,为人们获取工农业技术知识提供了素材。
十七世纪末传到日本。
还传到朝鲜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为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27、军机处:雍正八年,c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恭撰上谕。
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
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