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

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

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

这类诗是考查的重点。

这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比较侧重意境的赏析。

意境又称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

简言之,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

如何从意境入手,并结合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呢?这就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结构。

一、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某种景象而形成意象,这个意象具有情与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首先,是情景交融式。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借景抒情式。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悲壮崇高,体现了进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画面辽阔,感情豪迈,表现了生命的坦荡与生活的富足。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情感,这是景物结构与情感结构的交融。

第三,是触景生情式。

如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才形成了文学特有的意境。

二、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首先,是景理结合。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意象雄浑,动静结合。

后两句诗如何升华呢?诗人由实入虚,由景入理,将情、景、理融为一体,构成了对生命的超越,意味深长。

苏轼的《题西林壁》将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

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无痕有味。

其次,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如《陌上桑》中对罗敷形象的侧面描写是一种虚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兹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这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想像与联想的妙用。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由所见到所想,这是联想的手法,也体现了以实显虚的特点。

司空图对虚境作了这样的描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三、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形神兼备的韵外之致。

意境除了带给读者像外之像,还应使人
获得言外之意。

首先,是描写外部形象和动作神态表现内心情感。

如柳永在《雨霖霖》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以这样的神态动作,将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隐于言外。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等豪迈的形象和场景,把内心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

辛弃疾笔下的江南游子“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看一拍,就把内心的无奈与悲愤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

这个动作也几乎成了词人的象征。

其次,是托物言志。

这是形神兼备的特殊方式。

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优美姿态和浓郁的花香,显露出诗人“梅妻鹤子”的闲逸高洁。

陆游的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此比喻词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

毛泽东的梅花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表现了梅花卓立合群的品质。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此外,比兴、用典、比喻、数字、衬托、对比、炼字、通感、叠词、渲染、对仗、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都有助于营造诗词的意境。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①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②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

这三步缺一不可。

找出作品中的形象, 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 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