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兴衰
教学建议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
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
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
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
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
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范式。
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
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
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
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
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对汉武帝的评价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通
过文治武功,使西汉统治过火鼎盛时期,其他向来被称
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丰功伟绩,也有重大失误。
他与秦始皇相比,即“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有
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司马迁之语)史学界对其晚年的政策调整关注较大。
他为调整统治政策,在有关
西北屯兵的争论中,借机颁布了轮台“哀痛之诏”,公
开向天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公开否定自己,果断地调
整统治政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
危机,带来了后来的“昭宣中兴”。
他这一行举,可以
说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显成功的尝试,他比
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
但也有人对他这一行举持否
定态度,认为在统治危机和内外出现困局情况下,是悲
观消沉情绪的反映。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
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
作为封建大一统
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
种种探索。
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
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
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
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
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
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
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
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
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
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
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
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
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
度。
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
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
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
此后,有了三种观点。
第一,基本肯定说。
认为王莽是一位有
胆识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二,基
本否定说。
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
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
锐了。
第三,主观与客观说。
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
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
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
垄断。
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
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
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
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进一步削在
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
王国问题。
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
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
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
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
长官。
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教学目标典型例题
1998年7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新疆是我国西北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省区,加快新
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对
我们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保障国家安全和边防巩固
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请按由南向北的顺序将这五大地形名称写出来。
我国地势最低洼部
分是__________。
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_(2)我国自古对新疆地区就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西汉时于
________年设立_________,管辖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辽阔地区。
73年,东汉派________
打败北匈奴后,重建______。
唐朝时又设立了_____和
_______,对之进行有效管辖。
(3)江泽民总书记讲话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现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剖析:本题考查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知识。
知识点有新疆区域地理、中国古代边疆史和我国的民族等。
主要检验学生的识国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l)问要注意顺序千万不能打乱,否则一分不得;第(2)问在于记忆准确,避免张冠李戴;第(3)问从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参考答案:
(1)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2)公元前60西域都护窦固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