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71069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践(实验)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先修课程:社会学一、编写说明(一)制定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且参照东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而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简介:社会保障概论共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实践。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制度发展,社会保障的思想发展,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

社会保障的制度实践包括有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

其目的是使全体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的情况下,能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以及劳动风险的增加,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怎样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使社会保障更好的发挥“减震器”、“安全网”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修读对象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管理体系的实务,能够实际操作所需的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学习社会保障概论需要先修社会学。

社会学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通过社会学的学习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社会学家的观点。

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达到对社会保障的原则与功能的了解,并且熟悉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及其差异的形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保障的功能。

熟悉: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及其差异的形成。

了解: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保障概念及社会保障的功能、特征与原则。

难点:刚性发展。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目标二、社会保障的功能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一、社会保障的特征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第二章社会保障体系(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熟悉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达到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差异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差异的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差异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差异。

熟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民间及市场主办的各种补充保障的结构、基本内容。

了解: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与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差异。

难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差异。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第二节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险二、社会(救济)救助三、社会福利四、军人保障五、补充保障第三章社会保障的制度发展(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达到对社会保险型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的特征和各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保险型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的特征。

熟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了解:世界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和各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

难点: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原因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三、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及其背景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早期发展五、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政策调整第三节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社会保险型模式二、福利国家模式三、强制储蓄型模式四、国家保险型模式五、各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改革一、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第四章社会保障的思想发展(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对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理论如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

熟悉: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了解: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瑞典学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

难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一、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二、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第二节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一、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三、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四、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五、福利经济学说六、瑞典学派七、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八、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九、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第五章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对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和政府与市场各自应当发挥什么作用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社会保障领域政府失灵的原因。

熟悉: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并且应当熟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了解:产权的意义、社会保障领域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平与效率一、公平、效率与产权二、公平与效率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第二节市场与政府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三、政府失灵第三节权利与义务第四节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一、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二、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三、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晌四、社会保障制度对积累与消费的影响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有关社会保障费的基本知识,并且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三种基本筹集方式。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方式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

熟悉: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和给付。

了解:社会保障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筹集方式。

难点:社会保障费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险基金的概念和作用一、社会保险基金的内涵二、社会保险基金的外延三、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一、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第三节社会保险费率一、社会保险费率的概念二、确定社会保险费率的方式三、缴费工资第四节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内容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比较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途径第五节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和给付。

一、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给付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对社会保障法的形式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保障水平。

熟悉:社会保障法的形式、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了解: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保障法的形式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难点: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立法一、社会保障法的缘起与历史演进二、社会保障法制化的原因三、社会保障法的特征与原则四、社会保障法的形式第二节社会保障管理一、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第三节社会保障水平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二、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及其特点三、社会保障水平意义第八章社会救助(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达到对农村的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熟悉:农村扶贫、法律援助制度。

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过程、农村五保制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法律援助制度。

难点:农村扶贫的方式和方法。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对于重点难点要详细讲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一、社会救助体系二、社会救助的对象三、救助标准及其确定方法第二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背景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原因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过程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五、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第三节农村五保制度一、农村五保制度及其发展二、农村五保制度度的基本内容第四节农村扶贫一、农村扶贫的含义及其对象二、农村扶贫的战略选择三、农村扶贫的方式和方法四、农村扶贫资金五、我国农村扶贫的成就、问题与前景第五节自然灾害救助一、灾害与灾害救助二、灾害救助的方针及内容第六节法律援助制度一、法律援助制度概述二、法律援助立法和组织机构三、法律援助的资金四、法律援助对象的确定和援助范围五、法律援助方式第九章老年社会保障(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达到对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以及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