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14.再见了,亲人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学习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学习主题:《再见了,亲人》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学情分析阅读学习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根据这点本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学习目标:1.交流预习,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自读自悟等方式学习作者叙事抒情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习作能够表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学习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2.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

教学方法:多读少讲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交流容易出错的生字读音及字形,联系课文理解生词。

评价任务二:品词嚼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评价任务三:关注写法,能发挥想象顺利写出一篇小练笔。

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时代回归。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火烧到了我们的鸭绿江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出兵30万支援朝鲜,却有14万英烈永远留在了朝鲜如地上。

这些英雄有我们熟悉的黄继光,邱少云,还有毛主席挚爱的儿子毛岸英。

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和他们结下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深情厚谊。

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噙着泪水前来送别,志愿军也挥泪告别,他们深情的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出深情。

)二、交流预习,感知文意。

1.生字词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谊”、“耗”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生齐读字词巩固。

(3. )学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中国志愿军在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三、体悟亲情,入境朗读。

1.浏览课文,文中提到的亲人都有谁?大娘,小金花,大嫂。

2.他们并非我们概念里血缘上的亲人,但作者却把她们当做亲人来写,为什么呢?她们做了那些事让作者觉的他们就是亲人?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D.再读句子。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四、学习表达,练笔运用。

1.发现表达特点: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作者是怎么把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写出来的来呢?从格式上看三件事,有什么相同之处?A.开头祈使句。

表示劝慰,直接抒发对朝鲜结尾反问句。

(1.)找到相关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2.)情境引读:劝慰语气深情朗读。

(读出对大娘的不舍,对小金花的心疼,对大嫂的感激)B.结尾反问句。

(1.)找到相关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2.)可以选择改肯定句,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2.配乐情境引读: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

离别时,这些志愿军永远铭记。

读:师:小金花,多么刚强的孩子,失去亲爱的妈妈,她会不痛吗?她化悲痛为仇恨,当战争结束,她视作的亲人志愿军就要离去,满目的泪水让人心痛。

读:师:大嫂,她也有家人,但为了志愿军能吃上蔬菜,被敌军炸去了双腿,行动不便的她毅然拄着双拐来送别,读出志愿军心里的感激:3.动手练笔写作: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

送别的人群里不止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

还有许多朝鲜民众,他们和志愿军之间又有过哪些故事呢?(1.)拿出学习单,快速默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部分,了解马玉祥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故事。

(2.)借用马玉祥的故事,或者观察课文69页的插图,看看这些送行的人,他们和志愿军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仿照课文前三段的格式,发挥想象,以朝鲜民众的口吻给志愿军写一段话吧。

五、依依惜别,永记深情。

1.深情朗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战士即将启程,他们大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车笛鸣起,列车启动,战士们探出车窗外,他们想再望一望这深情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让我们读出他们共同的心声吧: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总结提升情感: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巩义市第二小学李菲菲《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如何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薛恒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段学生的要求,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的要求,本课文本特点,结合课后题,以及五年级学生特点,以及现在我们语文上要求的双目标,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以下三点。

1.交流预习,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这个是基础的语用目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内容:语用目标。

)3.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自读自悟等方式学习作者叙事抒情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习作能够表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语用目标+情感目标相结合)学习本课时,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背景介绍,时代回归。

二、交流预习,感知文意。

三、体悟亲情,入境朗读。

四、学习表达,练笔运用。

五、依依惜别,永记深情。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由于故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孩子对课文背景了解不会太深,在教学开始前,我通过简单的解说和著名英雄人物的回顾带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在教学本课时,先通过曹老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解决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

上课时只是检查孩子预习情况并对孩子进行一些重要字音和字形的指导。

如情谊的读音。

噩,嫂等的写法。

这样就完成了学习目标一。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然后我抓住“亲人”,让学生找到亲人指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接着在引导学生边深情朗读边斟词酌句理解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自己的体会,并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样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二,同时情感目标在人文目标中也有体现,孩子们在找事例的同时会感受到中朝情谊。

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时,我让孩子通过对比前三个自然段,发现前三段都是用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中间叙事回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最后都是用反问句来表达惜别的依依深情。

除了找到这些特点以外,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配上老师的引导语和深情的音乐,让孩子能够入情入境的读出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然后出示学习单,让孩子们速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总结这篇文章里志愿军马玉祥所做的事。

然后让孩子借用马玉祥的事例或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练笔。

这样达成教学目标三。

最后将练笔和课文三个任务结合后,依然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孩子倾情朗读最后三个离别的自然段,总结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永远留在中朝人民心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