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4.《再见了,亲人》授课人:孟彩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
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本课要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第二、三段课文的内容。
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雄壮有力的《志愿军战歌》我们一起听听。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志愿军在1950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抵抗美国侵略者的嘹亮的歌声,8年抗战结束了,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看大屏幕)他们站在站台上握着朝鲜人民的手说(板书:再见了,亲人)登上火车他们对朝鲜人民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依依不舍呢?今天我们就学习14《再见了,亲人》,让我们与志愿军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哪位学生愿意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抽生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救老王失去母亲挖野莱失去双肢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已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真是雪中送炭呀!(出示课件)谈谈你的体会或感受。
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样比喻?怎样读好这句话,请把表示动作的词加点,把这些加点的字重读,语速要快些。
请再读一读这句话。
老师给你30秒时间看能否背过。
抽生来背2.大娘还做了一个令人感动的事,自由读“救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丢,背,(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大娘宁可失去唯一的亲人也要救志愿军,这是一种什么情谊,板书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请大看大屏幕,志愿军战士由忠地说:“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一个反问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什么?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强调什么?强调大娘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4.是啊,八年来,大娘和志愿军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
所以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该说些什么呢。
5.请听课文第一段开头那段告别的录音。
6在这部分告白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句式。
反问句,疑问句,双重否定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还有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吗?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爱。
这里您指谁,我们指谁,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八年来,大娘给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比较这两句话。
哪句话好。
好在哪里。
所以作者用第二人称。
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结:是啊!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
此时,志愿军要走了握着大娘的手说:“再见了,亲人。
”(四)用以上方法学习二自然段1.此时小金花已经泣不成声了,她舍不得志愿军叔叔走,我们用以上方法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默读第二自然段。
并填空。
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侦察员与敌人怎么样(同归于尽)2.同归于尽指什么?指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一起炸死了。
3.她的妈妈牺牲了,小小年纪没有了妈妈,她哭了吗,为什么,她把悲痛化为恨,所以没有哭。
说明她怎么样?4.现在和她一起生活了八年的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小金花哭了吗?为什么?小金花和志愿军相处了八年,把志愿军叔叔当作自己最亲最亲的人了,现在亲人要走了,小金花哭了。
5.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自已练习读第二段开头“告别”片断。
我们应该对小妹妹用亲切、自然温柔的语气来读这些话。
大家试着读一读。
此时,志愿军要上火车了,拉着小金花的手说:“再见了,亲人”(五)学习三自然段1.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志愿军对大嫂说了些什么?我们用以上方法来学习。
我们分别抽学生朗读。
一个同学读告别的话,一个学生来叙事,同学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2.大嫂跑到哪里挖野菜。
(前沿阵地)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十分危险。
)3.小结:从这可以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的生命,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
4.齐读:所以志愿军战士由忠地说:齐读本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也是一个反问句。
5.大嫂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她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然而为了志愿军能吃上野菜,她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脚。
而在志愿军即将回国的日子,她也赶来了,她是拄着双拐来的,她是背着孩子来的,她的脸上满是汗水,她,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就是我们的大嫂,这就是我们的亲人,此时,志愿军战士望着大嫂,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六)根据板书,回答解难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请同学们看黑板,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仅仅是这些吗?(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板书深厚情谊这些都是什么代价?(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所以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鲜血凝成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2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先用一个称呼语和祈使句来开头写出告别的场面,然后写了具体事例,(板书:叙事)最后用反问句抒发了感情。
(板书:抒情)都是用第二人称。
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这样写更便于表达感情。
)(七)引领后三个自然段:1.尽管中朝两国人民有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
列车就要开动了,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深情地说:请第四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朝鲜人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感,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2.火车的汽笛声响了,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亲人越来越远了,于是志愿军战士只好请求这隆隆前进的列车——读第五段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而朝鲜人民也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请用朝鲜亲人的口吻读第五段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可是列车却越来越远了,亲人也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着手,流着泪,大声地呼喊着——读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朝鲜亲人也挥着手,流着泪,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八.【总结全文,德育渗透】课文学完了。
你知道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为了表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以回忆的方式,重点选取了三个典型人物老中轻的典型事件。
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凡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都会被视为亲人,例如: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的国际武警官兵,还有大家最关注的马航失联飞机,十几个国家帮我们寻找亲人。
所以我们不但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还要有国际主义精神。
(九)、【拓展思维,升华感情。
】为了支援朝鲜,我国先后出兵30万,其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你还知道哪些英雄志愿军。
其中有舍身堵枪眼--黄继光、舍身为胜利--特级英雄杨根思,烈火金刚--邱少云,人民的好儿子--毛岸英,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板书设计14、再见了,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叙事抒情送打糕昏倒路旁比山还高大娘救伤员失去孙孙比海还深小金花救老王失去母亲深情厚谊大嫂挖野莱失去双脚鲜血凝成《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一、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
上课伊始,我出示照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接着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二、读中悟情“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本课显著的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