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

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

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

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

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

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1895年1月,湘军6万人同日军作战,三月,牛庄、田庄、营口等地失手。

1895年1月20日,威海卫之战爆发,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北洋水师残余战舰投降。

清廷危急万分,此战后被迫向日本提出乞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189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如下: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舰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5、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置工厂,产品行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物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补充1)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各国的意图及结果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突出爱国精神教育。

环节三:精讲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

教师过渡: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甲午战争的概况,及对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122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反思。

为什么会在甲午年发生这样一场战争,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1、战前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①明治维新确定对外扩张政策材料设置:“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

亲营四方。

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睦仁于1868颁布的《御笔信》问题:从此材料中概括天皇的想法?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当中国遭受鸦片战争厄运的时候,日本也在1853年被迫开国。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陆地狭小,资源匮乏,危机感更强。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后便发布了《御笔信》,确立“大陆政策”。

明治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征服中国大陆,其方向有二:一是向北,越过朝鲜海峡“征韩”,继而进入中国东北、华北和进一步觊觎俄远东地区;二是向南,越过琉球进犯台湾,以台湾为跳板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进一步征服吕宋(今菲律宾)等南洋诸国。

教师过渡:在大陆政策制定后,日本随后开始对朝鲜进行一步步的侵略。

②开始对朝鲜的侵略A、1876年,签订《江华条约,》同中国争夺朝鲜的宗主权B、1882年,借助壬午兵变,签订《仁川条约》,获得汉城驻兵权C、1884-1885年,借中法战争与中国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朝鲜今后若发生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出兵朝鲜,需事先相互照知。

问题:日本获得了哪些权力?③对中国的野心越来愈大A、1885年6月,政府提出十年扩军计划,1892年提前完成B、1887年《征讨请国策》“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

清人虽愚蠢不决,但受此屡战屡败刺激,对需培养实力已稍有感悟,近来陆海两军已渐有讲究改良之趋势。

清国优柔,显然不能一举成为强国,但只要努力不懈,理应达到此境界,以当前形势看,20年后可能完备。

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征讨请国策》教师解读: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了《清国征讨策案》。

该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评估,提出日本应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

具体作战计划是,以日本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并由海军掩护陆军8个师团远征中国,其中6个师团在中国北方的直隶湾登陆,2个师团进入长江攻占沿岸要冲之地,最终实现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使中国乞降于阵前的目的。

C、1890年,日本发动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山县有朋被推为首相,至战争爆发之前,伊藤博文内阁日本已形成一支拥有陆军常备军63000人,预备役23万人,舰船排水量72000吨的常规军事力量。

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天皇直接统辖的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

至此,日本完成了对华战争的所有军事准备。

教师过渡:由此可见,日本于甲午年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日本是蓄谋已久,计划周详的侵略战争。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危机一步步的逼近当时的中国。

那我们中国的清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2)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矛盾重重①备战意识上,存在分歧A、帝党后党存在分歧。

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倾向于和,光绪帝倾向于战。

B、李鸿章政治上倾向于后党②战备装置同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A、1888年未添任何舰队,1891年,停购枪炮弹药2、朝鲜东学党起义1)1894年,东学党起义,导致中日矛盾激化材料:“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为敌军陆军侵略中国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作敌军海军侵略中国山东、河北的根据地”----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清国内舆论要求备战。

A、光绪:倾向于战B、慈禧:倾向于和,力保和局。

慈禧要过六十大寿,逢旬寿时,即满十年的生日,往往比较隆重,尤其是六十岁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六十是一轮花甲,祝寿的规模与形式,超过以往,属于情理之中。

符合中国文化传统。

可问题是慈禧六旬生日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

在这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是收敛私欲,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还是为逞一己的贪欲,而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前者,是品德高尚、懂得利害轻重的人;后者则是民族的罪人,应大加挞伐。

慈禧选择了后者,她的六十庆典非比寻常,竟然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C、李鸿章: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教师讲述:3、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A、俄国:一方面觊觎中国的旅顺、大连和朝鲜的元山,进而控制朝鲜半岛。

担心日本倒向英国,英国是与俄国争夺远东的劲敌。

对日纵容。

态度,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本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劝日本。

B、英国:与俄国争夺远东,有意拉拢日本,阻止俄国争夺朝鲜。

7月14日,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教师过渡:列强的态度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

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以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而爆发,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环节四:合作探究:中国为何惨败(设置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中国之所以失败,败在了国家体制和国家战略的层面)问题设置: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李鸿章的必战自保的方针造成的,如果不是李鸿章我们是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利用《走向共和》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内容如下:问题:李鸿章的战略方针有无缺陷,谈谈你的看法?1、败在战略战术教师解读:李鸿章的作战计划:重点放在奉天和陵寝。

(缺点:忽略制海权,黄海和渤海制海权的问题;集结在沈阳,京畿地区的大批清军游离于战场之外;渤海口、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兵力严重不足)“海洋国家的防御线既不是本国的临海线,也不是与大陆国家之间的海峡中间线,而是对方国家的港口背后”----戴旭《海图腾》236页这说明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李鸿章在战略指挥上是要承当主要责任的。

2、败在观念:材料二:“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船之役。

当时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

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之,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

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梁启超《李鸿章传》教师解读:无现代国家民族之观念,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了,竟然广东无关。

3、败在腐败的政治材料三:据《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资料记载,费用主要来自二个方面:(1)“部库提拨”:从“筹备饷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2)“京外统筹”:即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银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