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
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
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
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
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
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
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
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
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
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
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
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
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
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
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
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转载): 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一)从先秦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四)明清为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二、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方法:(一)文献考证法:就是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
具体分三个方面:(1)同书前后不同卷页相互比较,看办事大小、行款字体、学术风格等是否一致。
(2)同书异本相互比较。
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上。
(3)同古籍书影进行比较。
(三)实验研究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例如显微分析)(四)计量研究法:就是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7、胜任古籍版本学的最基本训练第一,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
第二,必须剧本目录学和校勘学知识。
第三,必须熟练掌握各类文史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第四,熟读版本学家所写的古籍题跋、书目提要和有关专著。
8、古籍的单页版式:版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界行、版心、鱼尾(按数量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按鱼尾方向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分有白鱼尾、黑鱼为、线鱼尾、花鱼尾等)、象鼻(粗的交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线的叫白口)、天头、地脚、书耳。
9、古籍的外部结构:书衣、书签、书名页、书首、书根、书脑、书脊、副页、包角、衬纸、金镶玉、书帙、书套、木匣、夹板、高广、书品。
10、古籍的内部结构:序、目录、跋、凡例、卷首、卷末、附录、外集、卷端、大题和小题、牌记、墨钉、墨围、阴文、白文、行款、藏章、帮手。
11、古籍版本的类别:以刻印时间区分:宋刻本——北宋本和南宋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三朝本、递修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
以刻印地点区分:浙本、建本、蜀本、江西本、平阳本、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梵本。
以刻印单位区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京本、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藩本、局本、扬州诗局本、书院本、公使库本、汲古阁本、陈宅书籍铺本、建安余氏本。
以装订形式区分:卷子本、经折装本、旋风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等。
以制版工艺区分: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钤印本、石印本、影印本、饾版、拱花。
以写本种类区分:写本、稿本、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铅活字本。
以字体、行款区分:大字本、小字本、软体字本、硬体字本、X行本。
以纸张区分:麻纸本、树皮纸本、竹纸本、公文纸背本等。
以颜色区分:朱墨本、朱印本、蓝印本。
以板式区分:巾箱本、两节版本、三节版本、百衲本、配本、黑口本。
以刻印质量区分:邋遢本、大花脸本、书帕本、写刻本、精刻本。
以内容区分:单刻本、合刻本、抽印本、丛书本、增订本、删本、节本、足本、残本、校本、注本、批点本、真本、伪本、序跋本、插图本、过录本、X卷本。
以用途分:进呈本、底本、样本。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俗本、孤本、秘本、善本、焦尾本、XX藏本。
第二章古籍版本学史略1、古籍版本学产生和发展的标准:(一)同书异本(二)同书异本研究(三)关于善本的理论和实践(四)版本学专著、版本目录等标志性成果。
2、宋代善本观:(一)以古本、旧本、写本为善本。
(二)以官本为善本。
(三)以金石拓片为善本。
(四)以精校本为善本。
(五)以足本、完本为善本。
3、新中国成立后古籍版本学的成就(一)编纂了大量传世古籍书目。
(二)重视古籍善本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工作。
(三)重视图书制作方式演变的研究,并出现一批成果。
(四)重视单种古籍版本源流的考订,并出现一批成果。
(五)逐步掌握了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形式主义的倾向得到纠正。
(六)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工作的迅猛发展,古籍数字化工程已经启动。
4、清代古籍版本学家:卢文弨、钱大昕、章学诚、黄丕烈、缪荃孙、叶德辉等。
第三章写本源流1、简策制作的步骤:(一)截竹制简(二)杀青(三)把零简编连成册(四)缮写正文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特点:(一)魏晋至五代时期是文字载体和图书制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二)就写本内容而言,可分全本、节本两个大类。
(三)就抄写者而言,除了学者自抄以外,主要依靠经生。
3、宋元抄书盛行的原因:(一)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手工抄写图书。
(二)宋人重视书法,把抄书当做书法练习的重要手段。
(三)宋元把抄书当作学习的重要方法,手抄一遍印象深,记得牢,事半功倍。
(四)宋元仍然有不少专业书工。
4、明代写本的特点:(一)明抄内容以“秘本”、“异本”、“善本”为主,而不像宋那样以常见书为主。
(二)明抄书法水准较高。
(三)明代出现影抄。
5、清代写本的特点:(一)互通有无,借抄成风。
(二)所抄内容以善本为主。
(三)清代抄本,有不少戏曲唱本、弹词小说方面的内容。
6、佛经写本主持抄写佛经的原因:(一)因病写经,希望通过写经恢复健康。
(二)因亲人去世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使亲人在“地狱”中不受折磨,并换取来世幸福。
(三)为停战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化干戈为玉帛。
(四)为普济众生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广积功德,换取众生幸福。
7、晋代民间抄书:葛洪、纪瞻、范汪等。
8、南北朝民间抄书:宋王准之、南齐沈驎士、梁臧逢世、袁峻、王筠、陈郑灼、周裴汉等。
9、唐代民间抄书:李袭誉、李大亮、柳仲郢、杜兼、杜牧、吴彩鸾等。
10、五代抄书代表:杨邠、査文徽、文谷、王景绝、韩熙载、郑遨等。
第四章唐五代刻书1、唐朝刻书特点:(一)就地区而言,四川刻书最多,江苏、浙江等地次之。
长安和洛阳作为北方的通都大邑和佛教活动中心,也可了一些书。
四川刻书最多的原因:(1)四川交通闭塞,一是社会安定,免受兵火之灾,给刻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大小以来内地输入图书的消极思想,迫使四川自己动手刻印图书。
(2)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为刻书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劳力。
(3)盛产木材、纸张等刻书必需品,为刻书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就刻书单位而言,坊刻最多,家刻次之。
(三)就内容而言,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常用杂书次之。
2、五代刻书特点:(一)就地区而言,汴京、成都和杭州三地刻书比较发达。
(二)就刻书单位而言,官刻和家刻发展很快。
(三)就内容而言,在大量刻印宗教、杂书的同时,开始刻印经书、类书、诗文集等。
第五章宋代刻书1、宋代刻书的特点:(一)就刻书地区而言,汴京、四川、浙江、福建、江西为宋代五大刻书中心。
(二)就刻书单位而言,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立。
(三)就刻书内容而言,经史、医书、文集见多。
大量刻印经史著作的原因:(1)封建统治者需要大量刻印经史著作,向人们灌输封建思想,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2)经史著作,尤其是经书有用大量读者。
大量刻印医书的原因:(1)宋代皇帝重视医学。
(2)宋代医学出现不少总结性的成就。
(3)医书的读者面广,千家万户不可缺少。
大量刻印文集的原因:(1)宋代的印刷能力大大提高,除了刻印经史著作和实用图书之外,完全有能力刻印诗文著作。
(2)文集拥有大量读者。
(三)就刻本形式而言,有下列特点:(1)前期多四周单边,后期左右双边占绝大多数。
(2)书口,以白口为多。
(3)征文多接在序文、目录之后。
(4)均写刻本,欧、颜、柳三体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5)多有题识、牌记和刻工姓名。
(6)皮纸、竹纸多。
(7)讳字多。
(8)蝴蝶装多。
2、宋代家刻名家:朱熹、周必大、陆游、廖莹中3、宋代坊刻代表:临安陈起、建安余氏。
4、宋代官刻:国子监刻书、公使库刻书。
5、宋代抄书家:李行简、司马光、刘恕、吕大防、陆游、刘凤仪、李常、赵明诚、叶梦得、陈振孙、黄仲元等。
第六章辽、西夏、金、元刻书1、西夏刻书特点:(一)数量众多(二)内容丰富(三)在古籍出版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西夏刻书事业发达的原因:(一)与宋辽金的影响密切相关。
(二)内因为对图书(包括佛经)的大量需求和各种物质条件、技术条件的成熟。
2、平水成为金国刻书中心的理由:(一)地理位置优越,有一个安定的环境。
(二)所在的河东广大地区,雕版印刷历史悠久。
(三)所在的河东地区盛产纸、墨和梨、枣等木材,为刻书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平水为晋东南重镇,经济繁荣,为刻书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五)平水文化基础较好。
3、书院刻书的条件:(一)书院拥有大量藏书,其中多有善本。
(二)书院有用大量学田,这是书院经费(包括刻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