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論古書的注解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
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一、傳注類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
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
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
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
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
二、章句類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
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
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
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
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
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
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
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
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孟子章句》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
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
“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
”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唐太宗詔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兼採先儒舊說和各家義疏之長,定名爲《五經正義》即《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春秋左傳正義》、《禮記正義》)。
“疏”一般放在注後;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訖各引兩三個字,然後再疏,中間用圓卷隔開。
疏的內容非常豐富。
四、集解類集解類注釋産生於南北朝時,注釋者彙集各家對同一部典籍的注釋,間下己意而成。
集解的特點是博採衆家之長,使讀者對各家注釋一目瞭然。
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614五、徵引類征引的注解體式是以鈎稽故實、征引出處的形式來探明文獻中的詞語源流。
並將說解語義與闡明文意的訓釋目的融於其中。
特點:引征典籍,以證詞義。
李善《文選注》全書引用書籍1689種。
例一李善《文選注》620六、音義類音義類注釋以辨音釋義爲本,也兼及文字形體的解說和校勘。
這類注釋書的産生是和對漢語音義關系的認識和反切注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關系的。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是較有代表性的音義類注釋書。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陸德明名元朗,字德明,蘇州吳人。
《經典釋文》共三十卷。
第一卷是序錄,包括序、條例、次第、注解傳述人四個部分。
第二卷到三十卷依次解釋了《十三經注疏》中除《孟子》以外的十二經音義,和《老子音義》、《莊子音義》等十四部著作。
陸德明《經典釋文》的主要特點:用反切的方法注音,注音和釋義並重,但以注音爲主。
博採衆說,補充了大量舊注。
七、613閱讀十三經注疏中的一段,解釋古書注解的體例。
後世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中,《詩經》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傳》、東漢鄭玄的《毛詩箋》、唐陸德明的《毛詩音義》又叫“釋文”,唐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又叫“疏”。
本來這些注解是各自獨立成書的,後人爲了閱讀方便,而把它們印在同一本書裏,所以我們尤其需要掌握其體例。
第二節古書注解的術語常用術語第一類:釋義。
1、某,某也。
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注釋格式,但作用不盡相同。
有同義爲訓的,如《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
”鄭箋:“碩,大也。
”有說類爲訓的,即指出被釋詞所屬事物的類屬,如《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毛傳:“貆,獸名。
”2、某者,某也。
除與“某,某也”相同外,多用來揭示被釋詞的含義,而非解釋文字的表面意義。
例如《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碩鼠碩鼠者,斥其君也。
”3、曰、爲、謂之、之謂、爲之、之爲這些術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叫做”或“也就是”。
釋詞方式是:“解釋語——曰——被釋詞”。
它們不僅用來釋義,並且用來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例如:《詩經·魏風·園有桃》:“我歌且謠。
”毛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饑,蔬不熟爲饉。
”4、謂用來釋詞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是說”、“是指”。
用其釋詞方式是“被釋詞——謂——解釋語”。
用“謂”常常是以具體釋抽象。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厚將得衆。
”杜注:“厚,謂土地廣大。
”但有時是以一般釋特殊。
《論語·子罕》:“後生可。
”何晏注:“後生謂少年。
”用“謂”有時是串講大意。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
”杜注:“完聚者,謂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
”5、言“言”的意思是“意謂”,有時是用來釋詞,更多的情況是用來串講句意,或概括一段乃至一篇的主要內容。
例如:《詩經·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鄭箋:“匍匐,言盡力也。
”6、之言、之爲言用來表示釋詞與被釋詞音義相通,或雙聲、或疊韻,二者往往有語源關係。
例如:《禮記·曲禮下》:“納女子於天子,曰備曰姓。
”鄭注:“姓之言生也。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
”楊倞注:“諂之言陷也,謂以佞言陷之也。
”7、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等於說”,一般用近義詞相訓釋,釋者與被釋者往往是同義或近義的關係。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穎攷叔,純孝也。
”杜注:“純,猶篤也。
”8、貌相當於“……的樣子”,被釋詞一般是形容詞、副詞。
例如:《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毛傳“蚩蚩,敦厚之貌。
”9、辭(也)、詞(也)舊注中稱虛詞爲“辭”或“詞”或“語詞”。
用“某,辭也”的格式,表示被釋詞是虛詞,無實在意義。
例如:《詩·周南·漢廣》:“不可求思。
”毛傳:“思,辭也。
”第二類:用来注音的术语1、讀曰、讀爲一般用來說明文字的通假關係,可以依音破字。
例如:《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鄭箋“泮,讀爲畔。
畔,厓也。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2、讀若、讀如一般用來爲難字注音。
例如:《說文》:“‘禾耑’,禾垂皃。
從禾耑聲。
讀若端。
”有時也有本字來說明假借字。
例如:《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如字表示當讀本字本音。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衛侯來會葬。
”杜注:“衛國在汲郡朝歌縣。
”釋文:“朝,如字。
”意思是“朝”當讀爲朝夕之朝,不讀朝拜之朝。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經典釋文》說:“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
”第三類:屬於文字校勘的1、當作、當爲用來改正誤字的。
例如:《禮記·檀弓上》:“自販於台鮐始也。
”鄭注:“台,當爲壺,字之誤也。
”2、衍文衍文,簡稱衍,也叫衍字。
它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
《左傳·僖公四年》:“漢水以爲池。
”阮元《校勘記》:“《釋文》無‘水’字。
云:或作‘漢水以爲池’,‘水’字衍。
”3、脫文“脫文”簡稱“脫”,也叫“脫字”。
有時作“敚”或“奪”。
它專指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
第四類其他術語1、互文見義謂上下兩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兩部分參互見義,互相補充。
例如:《詩·大序》:“動天地,感鬼神。
”《正義》云:“天地云動,鬼神云感,互言耳。
”意思是感動了天地鬼神。
白居易《瑟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此謂主、客同時下馬,又同時上船。
2、析言、渾言:析言又稱對文、對言,渾言又稱通言、統言、散文、散言。
古籍中用這兩個術語來說明近義詞的通別。
所謂析言,是指近義詞同中有異,而強調其異的一面;所謂渾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計較其中細微的差別。
例如:《爾雅·釋詁》:“祿,福也。
”郝懿行《義疏》:“福祿二字,若散文則祿即是福……若對文則福祿義別。
”《說文》:“行,人之步趨也。
”段注:“步,行也。
趨,走也。
二者一疾一徐,皆謂之行,統言之也。
”三、古書注解的內容1、解釋詞義解釋詞義是注解的基礎工作,是注解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古注解釋詞義,常常保存了詞的古義和許多古代的方言俗語。
例如《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毛傳:“相,視也。
”鄭玄箋:“儀,威儀也。
”2、串講文意古書的注解,常常在解釋詞義以外,還要串講一下文句的大意或含意。
有時相當於對正文的翻譯或改寫,有時則是點明或闡發正文的言外之意。
例如《楚辭·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來,以次相代。
言天時易過,人年易老也。
”前一個言字是翻譯;後一個言字是點明詩句的含義。
3、分析句讀4、提示語法5、說明修辭表達方式6、詮釋典故成語7、校勘文字四、怎樣利用古注1、批判吸收。
閱讀古書,參閱古注是必要的。
但對古注的內容應當採取分析的態度,要吸收精華,不能盲目全信。
例如《詩經·七月》:“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毛傳:“殆,始,及,與也。
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
”這顯然歪曲了詩篇的本意。
2、聯繫正文。
聯繫正文閱讀注文,通過注文理解正文,相互推求,彼此印證,才能正確理解,體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