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唐代以后, 宋代学者利用注释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比较简明。 到了清代,古书的注解重视从材料出发。 例如: 《论语·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幠然。” 阮元丽《校勘记》: “汉石往无‘行’字。‘夫’字。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 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三 常见的注解术语
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其后),它们不仅用来 释义,并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 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 《楚辞· 离骚》:“名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唐代:出现“正义”,又称“疏”。不仅解释全文,而且还 给前人的注释做注解,这种注解就称为“正义”或“疏”。 例如: 现在 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 种注解,是 汉毛享传、汉郑玄义、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的“传”和 郑义的“义”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传” 指阐明经义,“义”有 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5、之言、之为言 (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声训) 例如: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郑玄作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 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用来注明读音,“读为”和 “读曰”一般用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 《庄子· 逍遥游》:“而御元气之辩” 郭广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 求典》:“播时而 ”郑玄注:“时读曰时”
例如:魏代王弼《老子经》 晋代郭像《庄子经》 吴国韦昭为《国语》做注等
3.唐代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注解方法 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包括《周易》《尚书》《诗 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贾公彦《周礼疏》《 礼疏》 徐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颖 《春秋谷梁传疏》 杨倞 《荀子注》 伊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善 《文选注》
汉唐时期: 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和加注音方面。 训释最常用的方法是释字和串讲。 同时还有通释全文大意的注疏方式。 例如:“无礼义者难居尊位,犹为安(an)昧之行” “视鼠有皮,虽处高危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 与人无咸义者同。” 都是对原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义的串讲。” 赵岐丽的《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
四 古书注解的局限性
1. 注解产生于封建社会,具有时代的烙印,有宣扬封建主义 和唯物主义的,更有歪曲原文的现象。 2. 历代的注解家,取舍无方,异家学说牵附一起,有的固执 保守,以讹传讹,都降低了注解的科学性。 3. 古人对语言文字缺乏科学的理解,词义的训释常常主观武 断,牵强附会,还有的旁征博引,做了不必要的事。
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 • 主要用来解决古今隔阂所带来的认知问题。 1.汉代古书的注解主要限于儒家著作,从经书注解开始,注 解范围越来越大。 例如:东汉商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 王逸《楚辞注》
2.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
汉代以后:文人作注开始行引经据典之风。 1)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句子出处为主。 例如:李善给《文选》作注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礼记。子曰。日得一善,拳拳不失之
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
2)以考证人名和考核史实为主。 如: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和南朝宋裴松的《三国志》。 3)侧重阐明哲学思想。 如:晋代郭像《庄子注》中对《逍遥游》的注解。 “之二虫又何如。二虫,谓鹏鲷也。对大于小,所以均异趣,夫趣之然耳,不为也。所以异,当知异而 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
2、谓 (和“谓之”不同,解释词放在“谓”前面),“谓” 后面的话往往用来说明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例如: 《荀子· 天论》“强本而节用。” 杨倞 注:“本谓辰商。”
3、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说明被解释 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例如: 《庄子·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泛然善也。” 郭象注:“泛然,轻纱之貌。” 4. 犹 (为近义词做注释或引申为训释本义),注释的 词和 被注释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例如: 《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杜预注:“间,犹于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 百步耳。” 朱熹:“直,犹但也。”
4.宋代学者注解和唐汉风格不同, 常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例如:刑丙为《论语》《孝经》和《尔雅》做疏 宋代注解家中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 著有 《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清代从材料出发做注 例如: 阮云为《十三经注疏》所做的《校勘记》
二 注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