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衣食住行在美国

衣食住行在美国

衣食住行在美国吃:在美国最不习惯的就是吃的,这可能因为我对于吃始终是很保守,不太接受新鲜的东西.在国内,就只喜欢四川菜和湖南菜,到不是说喜欢辣,只是觉得肉食和蔬菜就应该是那样的烹饪方式,正是我所想要的,难以接受肉做得甜甜的.但是如果你喜欢多种多样的食品,比如意大利,墨西哥,韩国的,泰国的,日本的,你会有很多兴奋的发现,种类之多,价格也便宜.这里中餐馆也挺多的,还有好些号称是正宗的川菜,你抱着希望去,结果连回锅肉也是甜的,而鸡呢,很流行用芒果一起炒,很难吃,据说是为了适应美国人的口味,其实很多美国人非常接受辣的食物,所以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川菜改得如此离谱.好的地方是几乎每个餐馆里都安安静静的,没有大声的喧哗或者划拳劝酒的声音.无论中餐馆还是西餐馆,你进去后一般都不能随便入座,要等待服务员前来安排你就坐 ,你也可以提出对座位的要求. 然后开始点餐,西餐馆, 服务员先问你要什么饮料(他们一般以饮料作为开始,含咖啡),而中餐馆会问你以什么汤开始,也有饮料,汤和国内的不同,是那种一人一份的,一小碗,通常是抄手汤(里面就两个抄手),或者蛋花汤,酸辣汤(都不好吃).然后你再慢慢的点菜,点好了后,就合上菜单,服务员就知道你准备好了.点中餐你得有思想准备,因为有可能完全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所以你最好问一下给你服务的服务员(这里通常都是有引你入座的那个服务员为你完成一切服务)菜是什么味道的,加了什么蔬菜.西餐的份量很大,我刚来时对此吃惊的很,那么大一份,怎么吃的完,所以我后来明白为什么美国那么多胖子,他们喜甜食,餐馆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超大尺寸,有时你看看菜单的图片,很难拒绝.我有一次点的是chicken fingers(其实就是炸鸡块),端上来时,吓了我一跳,很大的一盘,有六个,而且很大,还有一大堆土豆条.今天早饭点的wrap(有点像国内的夹饼,里面是两个碎鸡蛋,番茄,乳络等等),也是两个,也有一大堆土豆条.点的牛排也从来吃不完,那样的份量应该足够适合两个人吃.吃完后,一般美国人还会要甜点,冰激淋,蛋糕,也有要咖啡的.最后,服务员把帐单拿到你的桌子上(在这里你不需要提醒服务员你要结帐了,等着就可以了),然后问你每一样东西你觉得怎么样.在中餐馆, 服务员还会给你每个人幸运饼干,你掰开吃时,会发现有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些你的幸运数字以及人生格言,诸如,没有比困难更好的大学了(当然是英语,笔者做的翻译).结帐一般都可以用卡支付,他们刷好卡后,你签字就可以了;也有些餐馆你要到柜台支付.在一般的餐馆吃饭,大概就是几块钱到十多块. 付完帐后,你还得根据你消费的总额留下15%的小费,一般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不用招呼服务员.你离开时, 柜台人员或服务员都会向你问好,一般是”have a good day””have a nice weekend”or “have a nice evening”,你可以说” you too”就可以了.所有餐馆都有洗手间,还有一个共同之处是,里面都有非常显眼的提示,”Employees must wash hands before returning to work” --”工作人员返回工作前必须洗手”.喝:在这里饮料包括咖啡很受欢迎,也非常的便宜(前面写过这样的文章).在餐馆里,有的咖啡是免费的,有些一大壶(比国内一壶茶还多)就两块钱.在国内,咖啡的杯子特小(对真正的咖啡而言,只有巴西咖啡需要小的杯子,因为太浓),好多外国人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用那么小的杯子喝咖啡,我想他们更不明白在这里普普通通的咖啡到了中国就身价百倍,而且成了小资一族或者富人的象征.我非常讨厌国内那些对于咖啡或者哈跟达斯的宣传,因为在他们的介绍中,明明就是一种普通饮料的咖啡却脱离了真正的咖啡文化,变成了某种特定阶层消费的东西.以前还读到一篇文章,有个女孩因为仅仅他男朋友不能负担她期待的每天的小资生活(她说她向往的就是咖啡和哈跟达斯的小资情调)而和她男朋友分手!我不知道她要是了解到其实咖啡和哈跟达斯就是最最普通的东西,就像咱们国内的蒙牛, 和路雪冰激淋一样(就笔者而言, 哈跟达斯太甜,一点也没有咱们国产的好吃),会怎么想.这里也有很多咖啡厅,星巴克,DONUTS(比星巴克更受欢迎)等等,但是和中国的不一样,它们就是普普通通喝咖啡休闲的地方,所以店面装饰很简单,也不大,有些就几张桌子,它们也卖面包,蛋糕等;没有国内的咖啡厅那么富丽堂皇,也没有那么情调.所以我常常想是不是咱们中国人更讲就情调和浪漫些,普通的饮料和甜品到了咱们国内就变得浪漫起来,连杯子都那么小? 星巴克最近宣布在美国国内关掉很多分店,因为其扩张的太快,太多;而好多美国人平常都喜欢在家里自己煮咖啡(这里几乎每个人家都有煮咖啡的机器,超市里有各种咖啡原料,一杯咖啡一分钟之内就搞定了),但是它在我们中国的生意特别好.就笔者看来,咖啡代表着的仅是一种简单的休闲的大众的文化,而不是什么小资贵族情调;比较起来咱们的茶文化更加幽雅,有格调,想多少名人志士在”石上清泉””夕照林间”的雅致环境里品茶,论天下;或者是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不知道比咖啡文化高贵了多少.做饭:美国人做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像在做实验,每一样都很精确.比如煮米饭,米的袋子上会写着,加两量杯的水,把水烧开后,再放一量杯的米, 略微搅一下,然后等多长时间; 炸鸡,一个需要60秒,两个是90秒,三个,四个又是多少.诸如种种,具体的很,仿佛做饭是一门很精确的学问.工具像小时候过家家一样,菜板小小的,薄薄的;刀也是小的,长的,有点像国内用的削水果的刀,用起来一点都没有感觉,像在弄着完一样. 当然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不用大刀阔斧的切肉,这里的肉大部分已经切成了片,丝或者碎末, 装在盒子里, 而且骨头都已经剔除了,他们更喜欢吃净肉(除牛排外). 做中餐要到亚洲超市里买调料, 明明是麻辣豆腐的调料, 却又不辣又不麻; 好像任何东西都有点甜酱的味道. 豆粉找了很久, 才知道在这里它叫太白粉!所以从国内来, 最好带点做菜用的调料, 特别是喜欢吃辣的人. 抄手,馒头,豆浆等中国风味的东西还不错,不用自己做了.很大的一点不同是,在美国即使是很大的房子,他们的厨房也是和饭厅甚至客厅连接在一起,有的布置得看起来像是一个酒吧或咖啡吧一样,他们也用抽油烟机,但是实际上,除了煎蛋以外,并没有多少油烟,他们一般用拷箱,上面是燃气灶具,下面一般就是拷箱,很大.来美国不久, 我也不愿意多做饭了, 因为那样的房屋结构, 油烟出去不了, 弄得屋子里到处都是油烟味. 这的确是个遗憾, 所以常常怀念家乡的饭菜.穿: 前面的文章<你想了解的美国种种:房子, 教育,电器,衣物>曾经写到服装类物品很便宜.非高档购物中心里的衣服也就一二十美元,贵的也不超过50美元;当然世界名牌服装很贵,但是也比在国内的便宜多了.大部分美国人都不太讲究穿着,这仅是指他们不热中品牌(富人和演义明星除外);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他们对在不同的场合应穿什么衣服又很讲究,比如正式的party,她们就会穿礼服.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美国年轻和中年的女性(不上班的情况下),很少化妆,或者化的很淡,我很少看见浓装艳抹的女孩子,她们更追求自然.记得在国内到商场里去,看见那些卖化妆品的售货员,总觉得不自然,那么年轻,哪里需要把脸化得红的红,绿的绿,像调色盘一样(这可能是笔者的偏见,实在不喜欢化装,我认为淡淡的一点修饰就可以了);但是另一方面,年纪大的几乎都化了装,打扮的很认真,但是大都很得体,有时侯看见打扮的美美的老年人,我就会想老了以后也要像她们一样.另外,我发现她们都喜欢配带饰品,我很少看见有没带耳环或项链的.超市: 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这里很少排队,美国的人口本来就比我们少,而且他们到超市一般是每个星期一次,所以很少有拥挤的情况. 另外一个不同是,这里除了收银员,或者卖熟食,新鲜面包柜台有售货员外,其它地方都没有售货员,想问问有关某产品的信息时,会不太方便. 在香烟,酒的售卖处,还有个显眼的提示,要凭身份证明购买, 18岁以下(有些州是21岁)不得购买.这里的药店不单卖药,它更像是个普通超市,从食品到简单衣物,办公用品到家用品,几乎应有尽有,而且还有很多柜台卖化妆品,比如欧莱雅,美宝莲等,有很多品种,这些化妆品就是折算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大概30%的样子.也有些化妆品在国内没有听说过的,很贵,不过化妆品也常打折扣,买一送一(是真正的买一送一)很正常.我吃惊的发现在美国,贺卡依然非常的流行,它们占据超市或药店的整整两行,而且还分了类,有送给妻子的, 有送给孩子的, 有送给兄弟姐妹的,分的非常的详细.贺卡对美国人非常重要,在生日,圣诞,新年等节日时,除了礼物外,贺卡是一定要有的.蜡烛也非常的流行,但是这里的蜡烛不是为了照明用的,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和营造浪漫的气氛,有各种味道的,大海的,黄瓜的,玫瑰的,草莓的;形状也非常的漂亮,有的做成台灯的形状,有的像一杯红酒;颜色也多,我最喜欢的是那种绿色的.蜡烛比较贵,便宜的5,6元,贵点的一二十美元,有个出名的品牌是”YANKEE candle”,它的蜡烛就更贵了.但是很多美国人家都喜欢蜡烛,他们一回到家,哪怕才是下午六点,也要点上蜡烛.我到美国不久,也喜欢上了蜡烛,特别是那种样子别致又有淡淡的香味的蜡烛.行:在这里,几乎人人都开车,不会开车就寸步难行(在纽约等特大城市,可以坐公交车,地铁).一般日本的本田车是一万多美元, 奔驰, 宝马从两万多起, 大多数人也不爱攀比谁的车更好.一般都可以按月付, 三年还完, 还没有利息. 二手车就更便宜了. 路上车有时也很多, 但是很少有抢道的, 也没有疯狂按喇叭的, 路上很安静.路上少有看见交通警察, 但是这里开车的人都很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其实即使违规他们被捉住的可能性也小).我两周前去chester(新泽西的一个镇)玩,有很深的感触.在过人行道时(那个人行道没有红绿灯指示牌),路上车挺多的,我就很担心,结果那几辆车都停了下来,还用手势示意我们先过马路! 以后在纽约过马路也是,都是车让人,他们不光减速,有的还停下来, 即使还不是绿灯.而在国内时,常常有觉得生死一瞬间的恐怖感觉,每次回学校要过那个人行道,那里也没有红绿灯指示牌,两年多从来没有看见任何司机减过速,更不要说停下来让行人先过.有些司机差点撞上人,他还骂骂咧咧的.停车场少有在地下的,都在购物中心面前的坝子里,都是免费.在非购物中心的停车场,有些要收费,特别是停在街上的,都要收费,每个车位都有个收费的机器,像立着的小的邮筒一样,没有人守着,都是自动投币,也很便宜.房子: 这里的房子分为公寓(就是国内的绝大部分房子,一栋楼里有许多户人);condo,联栋的房子和独立的房子都称为house,一般有自己的花园,车库,地下室等.前面的文章<你想了解的美国种种:房子, 教育,电器,衣物>也写到房子平均的价格是二三十万美元(特大和经济发达城市的房子要贵一些),这里提到的房子都是独栋的,有自己的草坪,花园,也有地下室,车库,有些房子的草坪有几亩地,有些人家还自己建了游泳池. 和国内截然不同不同的是,房子的售价不是按照多少平方米多少钱的标准, 和其有几个卧室也没有关系;而是在于其位置,周围环境,邻居(都希望与收入相对较高,教育程度好一点的为伴,虽然他们之间来往并不多,主要是处于安全的考虑),学校怎么样,购物中心或超市的远近,地的多少也很重要.前些天我看见一个房子广告,旧旧的,才三个寝室,要两百多万!和国内比较不同的是,所有待售的房子都拍了照片放在网站上,或者在地产杂志里(在超市里免费拿),图片包括房子的一切,如草坪,后院,每一间屋子,也有房子的具体描述,如屋顶怎么样,有否暖气和空调设备,花园有否围栏等;甚至有该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收入结构,经济情况等,非常具体.买房的时候一般都要请房屋检验师检查房屋的结构和质量.还有个很大的区别是这里95%以上的房子都是二手房,而且很多有一百年两百年的历史(但是从外观上看都很新),通常这种房子还很贵.我就很担心,问我的朋友,那么老的房子要是倒了怎么办,他笑得不行,觉得我杞人忧天,所有的房子都有保险的,如果发生我所担心的事情,有保险公司承担.还有个区别是,在国内买房都是一次性缴1.5%的税金就可以了,这里每年都要交, 一般为每年5,6千美元(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一般的美国人很少有买两个房子的;或者因为他们没有投资的眼光?) ,金额的大小各个州各个镇的规定都不一样, 不过这些税金通常会很大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育的投入,所以你如果在该镇买房的话,你的孩子可以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全部免费的教育.在美国一般的年轻人(非富人)结婚时都是租公寓,很少人会等到有钱买自己的房子才结婚.然后几年后,能够承担买房的支出,才会去买自己的房子.因为美国的房价涨幅不大(前面写过,从1950年来,涨幅平均为年2%-4.6%),所以一般人不会急切的先买房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一生都会换好几个工作,甚至在不同的州,所以很少会早早的买个房子稳定下来.而退休以后,收入减少,那会儿孩子也成家立业了,一般的家庭就会考虑重新买个小一点的房子,或者买个公寓.62岁以上的年长的公民还可以办理”reverse mortage(逆按揭)”,即把房子抵押给房贷公司或者银行,然后每月从他们那里领取一笔钱,去世以后房子就归房贷公司或者银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