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52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3、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松土工具,该工具的名称是A.石铲 B.石锄C.石犁 D.耒耜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4、图一中的工具出现的时间及用途是用于A.西汉;耕地B.东汉;施肥C.西汉;播种 D.东汉;开沟5、图二的农具出现的时代是A.战国B.汉代C.唐朝D.北宋6、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对此,下列描述不准确的是A.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B.长辕变曲辕,犁架变小,更加轻便灵活C.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耕作速度D.使用比较平稳,利于旱田耕种《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7、以上材料中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指是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C.奴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D.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8、材料中的出现“遂及我私”的现象,这是指A.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使土地私有 B.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C.公田里的农产品已经逐渐私有化 D.井田制的确立9、在当时能够出现以上变化的根本性因素是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10、“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所有权B.耕作方式 C.使用权 D.赋税形式1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C.封建庄园经济 D.封建国有制下的经济12、“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诗句不能反映出的是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的经营形态。
13、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于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西周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14、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15、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技术先进,生产集中16、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A.官府统一管理 B.拥有最高生产技术C.产品不多不计成本 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中国的英文“china”有另外一含义:“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远古的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和白陶等。
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
东汉晚期,制瓷技艺终于成熟。
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也进入了成熟期。
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
17、我国古代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古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分别是在A.商朝;东汉 B.夏朝;魏晋C.西周;东汉 D.商朝;隋唐18、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闻名天下始于A.唐朝 B.宋朝C.元朝D.明朝19、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在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20、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出现原始的陶瓷B.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宋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D.明清时期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2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22、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A.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D.、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23、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4、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25、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 B.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26、下列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它首先出现于中国的四川地区C、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它最早是由北宋政府印制和发行的高一历史答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52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8分)28、阅读下列材料:(共22分)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1)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一材料二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6分)(2)我国古代这一最早始于何时?是谁首倡的?我国历代统治者推行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8分)(3)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6分)26、阅读下列材料:(共26分)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出现于什么时期?瓦解的标志是什么?(6分)(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和结果。
(6分)(4)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共52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8分)28、(1)体现重农抑商政策(2分)具体规定:①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②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③汉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课以重税;④商人子弟不得为官。
(6分)(2)始于战国时期,是商鞅首倡的。
(4分)目的: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租税的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4分)(3)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于安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成了其主要方面,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影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答,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6分)29、(1)井田制;夏商周;公元前594年鲁国的赋税改革(鲁国颁布“初税亩”)(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三国实行屯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但是,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4)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
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