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凿壁偷光)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
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有前贤——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先驱人物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近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他们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的生命于国家的、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

续范亭——一位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军阀征战的老同盟会员,因深感民族危机严重,痛恨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投降卖国政策,自己深为军将报国无门,决心以死唤醒国人。

在用短剑剖腹明志前的绝命诗中写到:“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

”这正气凛然的诗句,表达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爱国爱民的心迹可见一斑。

续范亭这次爱国之举,打击了投降派的气焰,激励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他们舍生赴义,为振兴民族,视死如归。

吉鸿昌将军为拯救民族于水火,披肝沥胆。

当遇难时,他喝令监刑官搬来椅子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开枪,死后不能倒下。

”他威严地坐在椅子上,又对刽子手说:“我要睁着眼看着反动派怎样枪杀爱国者。

”在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吉鸿昌英勇就义,血荐轩辕。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表现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随时以身殉国的无畏气概。

他们赴汤蹈火,以碧血丹心,洒尽热血。

冯玉祥将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关头,力主抗日,收复失地。

他在自己的住处——泰山五贤祠周围亲手写了许多抗日标语,其中最发人深省的一条是:“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以此激励自己和同胞们的抗日意志和决心。

他还在自己住室的东北墙上,挂起一张东三省地图,以提示自己不忘祖国失去的山河。

这一切,都表明了冯玉祥当时力主抗日爱国的心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