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六编元代文学主讲教师:唐援朝授课班级:01级1、2班授课时间:03-04学年第2学期课时计划:20课时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2004、2第六编元代文学【教学设想】1、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是元曲,而元曲的重点是元杂剧。
要理清本时期元杂剧代表作家作品;重点讲读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等以及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的《琵琶记》。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况一、社会概况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元朝民族等级表: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二、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
(一)元曲概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作品的数量: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
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
(二)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2、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盛誉两宋的词,本来就是歌曲。
曲,则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
有自白、带白、背白等;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
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二)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窦娥冤》第三折:全剧的高潮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
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
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第三章王实甫和《西厢记》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耀中国古代剧坛。
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演变(1)唐·元稹《莺莺传》: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演变(2)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演变(3)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演变(4)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一是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二是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拷红四两拨千斤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四、《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反封建战斗性:(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人物形象: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
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
闹简,赖简。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
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
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