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活动导入
导入设计一:教师(拿出一双一次性筷子):有人计算过:一棵生长30年的大树可以制作5000双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筷子是由日本人发明并使用的,但日本现在却不生产一双一次性筷子,中国是世界上一次性筷子的最大生产国,猜一猜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一次性筷子?(板书:48000000000 )480 亿双!
假设我们中国13亿人口中有6亿人每年用掉10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要砍伐多少棵生长期在30年的大树?
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导入设计二:教师: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每天按一倍的速度生长,要是不受限定,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至百合花已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想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1)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2)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3)这则谜语隐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不论什么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教师: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妈妈,她那博大的胸怀蕴藏着无穷的宝库,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跟着人口的增加和近代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日已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跟着“妈妈”的付出的急剧增加,她突然变患上不
那么激昂大方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一:我国的资源国情
1、图片感知:教师展示几张有关资源和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性。
(设计意图:用图片可更加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说明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严峻,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为国策的出现作了铺垫。
)
2、七嘴八舌话资源: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于“资源国情”的设计,充分利用小活动:接力小沙龙,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列举我国的自然资源,从而使学生自己感受:我国资源种类多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竞争性,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完成,为防止学生对“自然资源”理解不够,所以这里简单的对其进行了解释。
)
资料感知:利用一些资料来证实学生的观点,同时展示我国一些资源的总量,引导出第二个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不可能准确的掌握我国一些资源的总量,所以老师给予直观的数字,便于学生总结,同时引出第三个特点。
)
比较感知:请同学们将我国煤炭和耕地的储量除以13亿,与世界人均水平比较,总结出:人均占有量比较小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亲自动手计算,让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更深,完成知识目标的要求。
)
3、出谋划策:引导学生总结出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油荒”现象,同时解决课本的“交流”,引导学生回答:“面对世界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进口石油成本的增加。
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最后总结出目前只有“节约”是最好的办法。
(设计意图:这是重点之一,油荒是众所周知的问题,符合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要求,特别是石油等矿产资源的不可或缺及不可再生性,决定目前解决的最好方法只有“节约”,从而学生可以总结出“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
4、我的地盘,我做主: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辩论,利用课本印证学生行为的正确性,同时利用水的问题引出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点出资源和环境是分不开的。
(设计意图:将知识运用到行动中,我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将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转化到行动中,特别针对我国的“土地、水、资源”三部分进行了设计,符合我国的国情,最后利用课本进行了反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环节二:我国的环境状况
1、开展“环境问题在身边”的活动:让学生列举我国或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提出要求:请两名同学合作,一名同学列举一种环境问题另一名同学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两名同学再反过来。
(设计意图:环境问题在学生身边,由于日常生活接触较多的环保问题,所以只用一个活动,就可以将学生的意识和行动都体现出来。
)
2、我们在行动:2006年5月22日,辽宁向东化工厂排污设施损坏,致使凌源市杨杖子镇杨杖子村居民长期使用被污染的生活用水。
经查,该厂已经与辽阳庆化厂合并,9月该厂将全面停产并整体搬迁。
如果你生活在杨杖子村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例来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国家是通过法律来保护的,增强其法律意识,知道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让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点出环境保护要从我们自身做起。
)
教学环节三: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具体保护措施见教科书的内容。
学生阅读下面的资料,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总悬浮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10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
1999年,中国继续有8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
讨论:我们应如何保护环境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因此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上)
【板书设计】
板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1).资源的现状
2).环境形势
2.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依法开发和合理哄骗资源
2)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
3)充分哄骗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
【课外作业】
1.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状况,交流对我国资源形势的状况。
2.搜集我国能源消耗方面的资料,预测10年后我国能源的形势,讨论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备课资料
1.我国的环境现状。
2.北京的1/5垃圾来自包装,过度包装不是变美是变味。
“包装”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保护和保鲜商品,使商品变得更为美观。
如今的“包装”却越来越花哨。
180克燕窝缠着丝绸,躺在镶着24K镀金的“双龙戏珠”的精致木盒中;五六块月饼被“供奉”在硕大的皮制包装盒内,还有名表、美酒和上好茶当“三陪”,等等。
这些极撑“面子”的包装,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见怪不怪了。
日前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就约有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
而在全国城市的固体废物中,包装物占到了30%。
全国每年平均生产衬衫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就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168万棵碗口粗的树。
每生产1000万个月饼纸盒,包装耗材就需砍伐上百万棵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木。
如此看来,那些“见怪不怪”的过度包装已经对我们的环境保护构成威胁,更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与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