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编制:
审核:
批准:
更改历史
2.4.1.3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充分体现公司的经营发展理念,强化员工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依据《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公司新、改、扩建或拟建以及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为建设项目),办公、生产、供应、销售等日常经营活动,以及临时开展的各种社会和娱乐等活动。

各事业部、分(子)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参照执行。

3.部门职责
4.环境保护
4.1环境保护管理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坚持向第三方施加环境影响,将公司经营理念向社会各阶层进行传递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定制。

4.2环境监测工作
4.2.1各单位根据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委托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监测时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整改。

4.2.2各单位承担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监查工作。

4.3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4.3.1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保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

4.3.2建设项目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4.3.3凡由于设计原因,使建设项目排污不达标,设计单位除负设计责任外,还应免费负责修改设计,直至排污达标,并承担在此期间由于排污不达标造成的排污费和污染赔款。

由于施工质量造成生产装置污染处理不能正常运行,施工单位应免费限期进行整改,直至达到要求,在此期间发生的环保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4.4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
4.4.1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4.4.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4.4.3完善环保各项基础资料。

4.4.4加强对外来施工单位施工作业的环境管理,承揽环保设施施工的单位,要持有上级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要防止产生污染,施工后要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对有植被损坏情况的,施工单位要采取恢复措施。

4.4.5 污染防治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
4.4.
5.1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回收或处理,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暂时不能利用而须转移给其它单位利用的三废,必须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处置要求进行处理,防止污染转移造成污染事故。

4.4.
5.2开展节水减污活动,采取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

4.4.
5.3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对检修中清洗出的污染物要妥善收集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对检修中拆卸的受污染的设备材料要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污染转移。

4.4.
5.4在生产中,由于突发性事件造成排污异常,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并及时报告,以便做好协调工作。

4.4.
5.5对于具有挥发性及产生异味的物品,要采取措施防止挥发性气体造成污染环境或产生气味,避免污染环境或气味扰民事件的发生。

4.4.
5.6 凡在生产过程中,开停工、检修过程产生噪声和震动的部位,应采取消音、隔音、防震等措施,使噪声达标排放。

4.4.6对第三方或供应商,各单位严格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向其施加影响,共同关注环境。

4.5特定环境下的环境保护管理
4.5.1各单位开展社会或娱乐活动,员工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精神,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污染环境,文明礼貌,以身作则。

4.5.2保持活动现场的环境,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周边的人。

无论在活动中、活动后保持环境的原有面貌。

4.5.3各单位活动负责人因监管不力导致环境污染或受到有关方面的投诉,给公司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将按公司相关规定给予处罚。

4.6环境保护设施的管理
4.6.1技术部要将环保设施的管理纳入设备的统一管理。

4.6.2 环保设施需检修或临时抢修,要对产生的污染物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上报办公室,保证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和达标排放。

4.7环境污染事故的管理
4.7.1凡发生污染事故后,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污染事态的发展,并立即上报运营中心,开展事故调查等工作。

对相关责任人按公司规定进行处理。

4.7.2污染事故是由于作业者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公司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污染事件,严重事故应按地方环保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4.7.3凡外来施工的承包单位,在签订工程合同时,签订双方要明确环保要求及规定,施工队伍主管部门要监督检查,发生污染事故,一切后果由责任方承担。

5.资源节约管理
5.1能源管理
5.1.1各单位在选择所使用的能源时,要考虑环境影响,尽可能选用环保型产品,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1.2各单位在使用能源时,应持续改进,积极探索设备改良、工艺改进等途径,提高效率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

5.1.3个人在使用能源时,要有节约意识,减少能源浪费。

5.2用电管理
5.2.1各单位负责制订本单位节约用电管理规定,同时监督用电管理规定的实施情况。

5.2.2各单位应按各单位行政部门的要求合理使用电资源,由公司统一安装电表,以保证节约用电。

5.2.3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乱拉接电线,若因工作需要拆除或挪动电气设施和电气设备须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由专业人员实施操作,其它人员一律不准违章作业。

5.2.4提倡节约用电。

严禁在室内使用生活用电器,严禁在室内私拉乱搭电线。

5.2.5各单位在工作结束后,必须做到下班拉下各自电源闸。

禁止开“长明灯”或开灯睡觉。

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不得隐瞒。

5.2.6工程承包商使用公司电力时,由各单位安排管理,要求其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节约用电。

5.2.7各单位应对照明、电力设备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防止漏电造成人员伤害和电能损失。

5.3用水管理
5.3.1各单位负责制订本单位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同时监督用水管理规定的实施情况。

5.3.2各用水部门应按各单位的要求合理使用水资源,统一安装水表,以保证节约用水。

5.3.3各单位应对用水设备进行经常检查,用水设备损坏引起漏水、溢水、跑水时,应及时组织维修。

5.3.4员工使用卫生间、洗碗池等,应注意节约用水,使用完毕及时关闭水龙头。

如发现有异常状况,及时通知各单位进行处理。

5.3.5技术部部应本着节约的原则,设备选型时应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如水的循环使用等因素。

5.4用气管理
5.4.1各单位使用的空压设备,尤其是安全阀、压力容器应按规定定期安检,避免事故发生。

5.4.2各处用气接头应经常检查,防止空气泄漏。

一旦发现漏气应及时处理,避免增加设备负荷,造成资源浪费。

5.5生产原料管理
5.5.1生产用原料应尽量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设备改良提高原料出材率,降低物耗,减少资源消耗。

5.5.2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过程控制,减少不合格品,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

5.5.3生产原料使用的包装物,应充分加以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凡是不能再利用的必须交各单位行政部门统一处理。

5.6办公用品管理
5.6.1办公用品由各单位行政部门实行计划采购、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建帐、保管和发放。

5.6.2传真纸、复印纸的使用,在保证工作的情况下要尽量节约。

未经审核定稿的材料一律不得事先打印。

拥有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的部门,要做好纸张使用的登记,领用数与使用数大致相符。

其差异数控制在5%以内,超出此标准费用自付。

一般情况下尽量采用双面复印。

5.6.3新员工到职时,持人事通知单,在各单位行政部门领取必要的办公用品。

离职时,必须在各单位办理办公用品清退手续。

5.6.4对决定报废的办公用品,按公司管理程序报批后,办公用品管理人员要与有关财务人员一起做好报废物品的登记工作。

5.6.5办公用品系为公司公务活动提供,严禁他用。

6.监督
6.1对违反本制度有关规定的员工,各单位负责人可按《员工奖罚条例》给予处罚,同时上报运营中心备案。

6.2各单位在办公、生产、供应、销售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一般性事故,首先上报各单位负责人,由各单位负责人上报运营中心;发生重大事故,除上报各单位负责人外,同时上报运营中心。

隐瞒不报的单位,运营中心一经查实,视其情节轻重扣减该单位当月考评分,并与年终奖挂钩。

6.3运营中心依据上报资料的严重程度确定整改期限,并负责落实所需资源(当需要公司给予支持时)和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

复查不合格的,按《员工奖罚条例》加倍处罚直至免职或除名。

6.4根据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执行情况,运营中心对各单位负责人的人事任免具有建议权。

7.附则
7.1本制度由公司运营中心制定并解释。

7.2本制度由自总裁批准颁布之日起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