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苏州公园案例调查
(一)序论部分
研究主题:
苏州公园的景观环境调研
研究目的:
1、巩固已经掌握的景观设计知识, 并加以扩展。

2、进一步学习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及造景的方法。

3、学习科学的调研方法,提高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

实践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精神,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苏州公园概况及选择理由:
苏州公园位于古城区中
心黄金地段,占地面积约69亩,
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并且她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
园,俗称大公园。

大约有70
多年的历史。

苏州公园经过了一次最
新的改建。

重点调整绿化环境,
增建花坛,体现植物多样性;改建茶室、健身馆等主体;更新灯光、排灌、道路系统;新建地下车库、亲水平台;疏浚荷池,完善池水净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降低围栅,融公园、街景于一体。

展现了现在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风貌。

选择理由:苏州公园是在苏州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同时她亦是城市景观中处理较好的实例。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地下空间,植物配置
(二)本论部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城市要满足人们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需求。

城市的景观设计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城市的景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

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
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

调查表明,富
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
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
店铺等。

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
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

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

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

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树木,花草和水。

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
们首选的位置。

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
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
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

但水不仅仅只供
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
受亲水的乐趣。

遗感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
视了。

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
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
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
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
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
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
和空中连廊系统。

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
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
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
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强化了所在地
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
“场所精神”,
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
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
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
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
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
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

美国从
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
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
的措施之一。

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
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


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
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
全和综合。

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
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
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
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
方向发展。

但需指出的是,地下
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
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

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

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 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

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

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

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公园植物的多样性及植物配置的灵活运用
植物景观主要是指由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给人美的感受和联想。

对于面积不大并且位于市中心的大公园来说, 植物的配置与选择必然是一个重要考究的步骤。

公园作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部分
总结
城市公共空间是构成城市形态总
体框架、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特
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城市公共空
间行为活动的研究,更应专注与人们
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户外空间、
人造环境和社会交往的相互作用。


小见大,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营造令人愉快、舒畅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新思路,以促进新老城区的发展更富于生机和魅力。

苏州公园内的空间结构合理,多层次立体化的植物繁多,配置也很合理灵活, 观花的植物相对较多,运用色彩差异并不会使冬日的公园单调乏味. 每个季节都有适宜观赏的植物。

地被. 灌木乔木的运用比例也很合适. 在植物的应用上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达到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降噪庇荫的效果. 但是雪松的大片使用显的很厚实, 阻挡了应有的光照, 这也需要再考虑.
通过这次调研,增加了我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兴趣,更近距离更真实的去融入景观环境中去感受大自然,让我们了解到苏州公园的景观环境的构成与设计。

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有很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