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北宋初期与中期的词分解讲课讲稿
第二章北宋初期与中期的词分解讲课讲稿
渔家傲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 悉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 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 上香房翠。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
《采桑子》(十首之五)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 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 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无可奈何”一联是传诵的名句,工整精 巧而自然浑成。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 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晏殊的《珠玉词》
1、娴雅的情调: 2、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 不纤佻。 3、情中有思的意境。 4、高超的情景交融的技巧。
“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
《蒿庵论词》)
二、欧阳修
欧阳修对词的发展贡献: 1、题材虽写男女爱情,闲情逸趣,但欧
词写男女恋情,离别情绪,摆脱了对女子容 貌、服饰描写,注重描写心理。
——王国维《人间词话》源自《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中堂 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 字,一饮千钟。行乐真须年少,尊前看取衰 翁。
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 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 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欧词选讲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 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 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写人生遭遇, 抒发情感。
3、风格创新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 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 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 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 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 着之致,所以尤高。”
第二章北宋初期与中期的词分解
在晚唐五代西蜀、南唐词人的努力下,
词坛上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 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 美的审美轨范。
与晚唐五代词人相比,宋初的一些词人 在词的题材内容方面没有大的变化,所 不同的是词的风格比较清新、淡雅、婉 转。如: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 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 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 意。
第二节 北宋词风的演变
一 晏殊
晏殊(991--1055) 江西抚州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 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宰 相。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 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 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 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 选》一百卷。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三卷,存词一百三十余首。
晏殊词讲析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夕阳”、 “落花”两种流逝难返的意 象,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现 出作者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 整首词表现的是一种爱惜春光、爱惜生命、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的情绪。
寇准《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 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 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 慵将照。依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 连芳草。
林逋《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 有离情。 君泪盈。 妾泪盈。罗带同心 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这些士大夫之词,能以清丽淡雅的辞句来写 景抒情,不乏个人的佳作,但还没有造成整体 的声势,至于继承五代词风之余绪能加以发 展并有较大影响的作者当推晏殊等。
晏殊词艺术特点——含蓄典雅,温润秀洁
1、脱于鄙俗而写出“气象”,“气象” 指以淡雅之笔写出富贵之态,以清新之笔写 出男女之情。显得神清而气远,蕴藉而雅健。
2、善于捕捉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 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心 情。
3、善于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对人生所持 的人生态度,尤其善于抒发对人生所持有的 旷达之情,因而显得意境格外高远。
欧阳修具有名歌风味的词
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他 借鉴和吸收民歌的体裁(“定格联章体”)及表现手法, 使其词具有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
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 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 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 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 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 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
“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 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 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 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 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 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 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
上片写行人。由写景到抒情,又从抒情到 写景。在写景的同时,以流不断的春水隐喻 诉不完的离愁。
下片写闺人。由近及远,从思妇楼头到山 外行人。言闺人之怅望。“楼高”一句唤起, “平芜”两句拍合。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 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 能目睹,惟存想像而已。写来极柔极厚。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