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2021最新整理

中国法制史2021最新整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第一,中国法律产生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礼法相结合。

第二,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

第三,中国法律在形成是具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第四,由于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及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及礼法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第五,由于西周提前进入阶级社会,奴隶制发育不完全,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及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所谓“礼”,是古代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

在先秦史籍中,礼与刑是经常并列出现的两个范畴。

在先秦时代,刑有三个层次上的含义:第一,专指砍头的刑法,这是刑的最原始含义。

第二,各种刑罚的通称。

第三,泛指与刑罚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

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

其中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

礼重在教化,刑重在制裁。

由于礼在西周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礼也构成了当时不成文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所以说,在西周时期,礼与刑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婚姻继承制度在西周,婚姻继承继承制度往往带有婚姻继承制度以外的政治含义。

(一)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1、一夫一妻多妾制。

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从天子到平民,一个男子只可有一个妻子,即正妻。

除正妻以外,男子还可以合法的拥有数量不等的侧室,即妾。

2、同姓不婚。

即禁止同姓家族成员之间的通婚行为。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男女同姓,会生下不强建的一代。

其二,同姓不婚,多与异姓结婚有利于“附远厚别”。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成立的基本前提就是父母之命,另外,还需要经过媒氏中介。

4、婚姻六礼。

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二)解除婚姻条件的限制在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大权掌握在男方家长方面。

并具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称为“七处三不去”。

其中七处又称七去,是西周时期男子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

主要包括:不顺舅姑、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按照西周时期的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理由之一,夫家即不可修妻。

“三不去”具体指:有所娶而无所去、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三)继承制度在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度的要求,占主导地位的继承制度是宗祧继承,即身份地位的继承,财产的继承附属于宗祧继承。

据史籍记载,在周成王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就已经确立,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

也就是说,政治身份以及在家族中大家长的身份地位,都只能由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正妻无子,则在诸妾所生男子中选择最贵者作为继承人。

作为法定继承人,嫡长子继承的是对整个家族的统治,即对家族成员的领导、财产的支配。

因此,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柱。

五听西周时期形成了整理案件的“五听”制度。

所谓“五听”是指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是否真实的五种方式。

主要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一)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春秋中叶,各诸侯国颁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成文法。

1、郑国:主要有两次立法。

分别为:郑简公三十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郑献公十三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2、晋国:共有四次。

第一次,晋文公称霸后作“被庐之法”。

第二次,晋国执政赵盾作“常法”。

第三次,范宣子制定刑书。

但在但是没有公布。

第四次,把范宣子所指定的未“宣示下民”的刑书公布于世。

3、楚国:共有两次。

第一次,楚文王时的“仆区之法”。

楚庄王时作“茆门法”。

(二)公布成文法时引起的争论郑国子产著刑书时受到旧贵族势力的阻挠。

晋国铸刑鼎时受到孔丘的反对。

李悝的法经(一)背景法经是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它是适应日益发展的封建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出现的。

(二)内容与本质主要包括六章:《盗》《贼》《网》《捕》《杂律》《惧律》本质主要为: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第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三)历史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代刑法原则的进一步发展1、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亲率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汉律则直接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并且确定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和最高刑事责任年龄。

2、亲亲得相首匿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三代以内直系血亲之间或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亲属间犯罪可以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3、先自告除其罪汉律中自首称“自告”或“自出”。

犯罪者在其罪行未被发现前,自己到官府报告其犯罪事实,可以免除其罪,故叫“先自告除其罪”。

(1)数罪并发。

即一人犯两个以上的罪,只免除其自首的罪,而而其未自首得罪,仍予以追究。

(2)对犯罪集团中出谋划策者,自首也不免其罪。

4、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两汉时期,多次颁布贵族官员有罪先请的诏令,以便保护他们在法律上的特权。

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又可以称引经决狱,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具体法律条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其主旨:要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重罪十条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大犯罪,即反逆、大逆、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服制定罪依服制定罪是《晋律》首创,目的在于“峻礼教之防”。

它是指亲属间的犯罪依据五等丧服制度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留养留养亦称存留养亲,指犯人直系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人犯留下遗照了老人,老人去世后在实际执行。

《永徽律疏》的修订唐高宗徽元年初,敕令太尉长孙无忌等共同编制律、令、格、式,次年九月,长孙无忌等编成《永徽律》,共十二篇,绝大部分沿袭《贞观律》。

永徽年间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律文本身作出详尽的注疏。

并且《永徽律疏》是我国迄今未保存下来最完整、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封建法典。

《永徽律疏》的疏议部分同律文本身一样,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中央三省六部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主要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为立法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执行机构。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尚书省是国家行政的最高执行机构,行使行政管理大权。

《唐律疏议-名例律》的主要内容1、五刑唐律五刑,具体指笞、杖、徒、流、死五种法定的刑法。

2、十恶唐律十恶是危及封建皇权和封建国家的十种重罪。

十恶主要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睦、不义、内乱。

3、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官主要以八议为主。

唐代沿袭曹魏以来的八议之制,对八类特权人物犯罪作了减免处罚的规定。

主要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4、刑法适用的主要原则(1)累犯加重的原则。

(2)老、少、废、疾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3)自首原则(4)共犯的原则(5)赎罪并罚的原则(6)类推的原则(7)“化外人”犯罪的原则宋代司法制度的变化1、司法体制与诉讼程序宋代司法体制初沿唐制,中央审判机构为大理寺,复核机构为刑部。

宋太宗时设审刑部于宫中,大理寺权贵审刑院,到神宗时恢复大理寺职权。

地方审判机构有点刑狱司、州、县三级。

2、刑事民事诉讼制度刑事诉讼采取被害人自述、一般人告发、官司纠举等形式;民事诉讼则由当事人及其家属提起,禁止无利害关系人“讼不干己事”,故诉讼原则上是自诉。

3、证据制度宋承唐法,刑事证据制度仍以口供、证言、物证为证据形式,基本证据仍是口供。

物证是作为口供的补充出现的。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方面,契约之书的证明作用受到极大重视,“交易有争,官司定夺,止凭契约”。

4、翻异别勘制度翻异别勘制度是被告推翻原口供而另行安排勘问、推鞫的重审制度。

分为原审机构改派同级他司重审的“移司别推”与上级机构差官重申的“差官别推”两种。

5、理雪、驳议与法官责任制度理雪即定案后由囚犯或其家人申诉另审从而理冤雪诬。

对理雪有时规定时效制度。

《明大诰》《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撰的第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搞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朱元璋称帝后,主张以“猛”治国,屡兴大狱,广诛吏民,法外用刑,残酷至极。

实际上,《明大诰》的颁行反映出其残酷至极:其一,巧立名目和酷刑。

其二,以严刑惩吏为主。

《明大诰》重点治吏,主要包括:贪赃和科敛害民;乱政坏法和渎职;妄报水灾、欺隐田粮和征收税粮不时;违背《大诰》禁令等。

严法整饬吏治与重典惩治贪官明代为了巩固统治,首先在吏治体制上进行改革,废中书省和宰相制度,使吏、户、礼、工、刑、兵直接对皇上负责;设五军督府,皇上直接掌管军权;司法机关也进行了改革。

同时,在地方也进行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但由于加强皇权需要及吏治腐败,明代采取严惩吏治的做法,主要有:1、严惩官吏失职、渎职行为。

2、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朋党3、重点惩治贪官污吏各类会审制度1、秋审:秋审在清代号称国家大典,每年一度,是对在押死刑犯进行特别复核的制度。

依大清律例,死刑有立决、监侯两种;凡判为斩监候或绞监侯者,即监押等候复核。

因复核例于每年秋八月中下旬,故曰秋审,其结果有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四类。

2、九卿会审:凡遇特别重大案件,皇帝常命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长官、通政司通政使等高官会同审理,称为九卿会审。

3、其他会审:除秋审外还有所谓朝审、热审和小三司会审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一.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有:1、确定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规定了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家机构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

4、确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义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5、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6、确定了《临时约法》的最高效力和修改程序。

其主要特点都围绕一个主题即限袁:1、列有人民专章。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原则。

2、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3、进一步扩大参议院权利4、对《临时约法》规定严格的修改程序其局限性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使约法具有局限性1、没有正面反帝的明确而规定2、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规定。

其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盗取,没有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