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发展概况与趋势刘鹏解放军理工大学全球数据总量每过18个月就要翻一番,增长的速度远快于摩尔定律。
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连接大量廉价计算机构成前所未有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是应对这个增长的有效办法。
随着Google、Amazon、Salesforce等国际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大规模应用上取得成功,云计算作为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混合体,得到了国际IT和CT界的狂热追捧,从而形成前所未有的热潮。
云计算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赶超先进的一个历史性机遇。
本文将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云计算发展概况与趋势。
1.中国云计算发展概况1.1 中国云计算发展阶段划分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2007-2010是市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了云计算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国内各界对云计算认识尚浅,行业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都还在尝试中,多为政府牵头构建公有云。
2010-2015是成长阶段,这几年中云计算产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业界对商业模式不断探索,成功案例逐渐丰富,全国各地开展大型云计算项目的建设。
预计2015年以后进入成熟阶段,云计算产业链结构趋于稳定,行业解决方案成熟,云计算被纳入行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方案考虑。
1.2 中国云计算产业现状2007年云计算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中国云计算产业链日渐清晰,一个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支撑、以上下游商品为脉络的核心产业生态环境日趋成型。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了建设中的中国云计算产业链架构。
过去三年中,中国云计算还处于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阶段,对于实际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只有少量尝试。
截止到2011年9月,在中国仅有3%的中小型企业和5%的大型企业使用了云计算服务。
2012年,国内外各大信息技术领域厂商加紧运营模式向云计算转型,云计算产业高速发展,业界专业人士开始在促进学术交流、普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成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所2011年4月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显示,2011年全球云计算服务规模约为900亿美元,其中美国云服务市场规模约占60%,远高于欧洲的24.7%和日本的10%。
而我国云计算服务的总体规模较小,约占全球市场的4%左右,但年增幅能达到40%。
由于企业出于对数据安全性的顾虑,我国云计算的使用率仍将低于其他国家。
目前,国内更倾向建设私有云,公有云服务经验较少,实力较弱。
在未来几年中,伴随着各界的推动和市场切实需求,国内云计算将形成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齐头并进的局面。
1.3 政府推动云计算发展面对国际上风起云涌的现状,中国政府也开始积极布局云计算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扶持这一新兴产业的政策方针。
近年来无论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部署了实质性的工作内容。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性应用。
201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试点的范围包括了针对政府、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用户需求,研究推进SaaS、PaaS和IaaS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建设云计算中心(平台),面向全国开展相关服务。
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直接推进了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和试点应用进程,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截至2011年3月份,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发布了云计算战略实施策略。
五个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城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成都、广州、东莞等城市也将云计算服务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目前中国云计算的发展还处在各方面准备的阶段,规模较大的试点较少,且多为政府主导。
各地方政府积极规划提出了云计算未来发展战略方针,明确未来计划时间段内的云项目建设指向,促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落地。
这其中包括南京软件开发云平台、镇江“云神”工程、无锡“云谷”、佛山广东云计算中心等。
从2009年底提出打造“云产业基地”到现在,黑龙江省已初步建立了哈尔滨经济开发区“中国云谷”、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北方智谷”、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凌云港”和黑河市“新曙光基地”等重点项目。
2012年5月10日,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正式启动,旨在充分利用内蒙的资源能源优势,牵手云计算产业,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1.4 业界云计算科研实践云计算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商业界的高度重视。
国内越来越多的单位着力于云计算的研发开发工作。
例如,清华大学着力于构建存储云并已在校内推广应用,北京大学基于云计算对海量Web数据进行大规模处理,华中科技大学关注主机虚拟化技术,武汉大学着重修订云计算互操作国际标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Hadoop基础上实现了并行数据挖掘工具平台等等。
国内领先运营商和IT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创造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纷纷开展云计算商务性质的科研工作。
华为、中兴等云存储提供商不断研发完善先进的云存储系统和设备,致力构建完善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解决方案;阿里巴巴打造“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用于解决数据业务的弹性要求;百度构建云计算平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中国电信正式推出云计算业务“e云”为用户提供容灾和备份服务......腾讯、神州数码、浪潮集团、用友等先进互联网企业和信息技术公司都着力打造自己的云计算方案,全国范围内的云计算产品和应用研发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创存储不仅研发成功3倍密度、5倍节能、10倍性价比、30倍可靠性的通用cStor云存储系统,还发明了数据立方(DataCube)分布式NoSQL数据库,使得百亿条记录能够秒级处理,在中国移动成功示范应用。
2. 国内云计算应用模式解析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发展至今的过程,开展了丰富的商业实践,本土IT厂商在不断创新的应用模式中,逐渐完善解决方案,从初试走向成熟。
2.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实践IaaS服务模式利用基础设施设备提供用户以云计算服务,包括处理、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
用户能够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消费者无需操控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但能控制操作系统的选择、存储空间、部署的应用,也有可能获得有限制的网络组件(例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等)的控制。
IaaS云计算服务对于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IT环境要求很高,由于国内云计算产业还在实质探索中且运营环境较特殊,目前具备IaaS服务生产和交付能力的企业并不多。
国内比较典型的IaaS供应商有阿里云、盛大云,这类企业以雄厚的IT基础设施优势,向业界提供高效、可靠的IaaS 解决方案。
2.2平台即服务(PaaS)的实践与基于数据中心的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和部署相比, PaaS模式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对于国内IT厂商来说,PaaS是支撑SaaS实质落地的核心应用环境与工具,大大降低了SaaS领域及周边厂商开发和提供平台软件服务的门槛,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多元化和产品定制化服务,从而大幅提高软件的交付效率。
如Sina App Engine(SAE)是新浪公司于2008年开始开发和运营的IaaS平台,SAE为App开发者提供稳定、快捷、透明、可控的服务化的平台,并且减少开发者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2.3软件即服务(SaaS)的实践与国际IT巨头相比,本土企业的云计算探索起步晚。
如果从技术、设备、平台构建等方面入手,竞争力还明显滞后。
因此多数厂商选择SaaS模式,在已有平台上开发软件。
云计算的出现让SaaS迎来了重生的机遇,众多传统软件厂商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百会、八百客、用友等。
在SaaS运营模式中,还存在着两条分支,一种是以金蝶、金算盘等为代表的企业,以自身产品为核心建立电子商务运营机制;另一种是以阿里软件互联平台、中国电信商务领航等为代表,依赖合作伙伴的平台构建在线软件服务的第三方平台。
3. 中国云计算前景和趋势3.1云计算应用的广阔前景国内云计算的市场前景广阔,正处于快速腾飞向成熟阶段迈进的过程。
目前纵观云计算产业链,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都趋于丰富,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云计算厂商都开始制定布局各自的战略规划,大量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开始出现。
预计到2015年,云计算产业链和行业生态环境将基本稳定,各厂商解决方案成熟,大规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在全国落地。
纵观国内市场,未来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广阔的行业应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电信行业发展迅速,无线网络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移动通信时刻产生的海量信令数据面临实时高效处理的考验。
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在高效并行分布式计算软件的支撑下,可以从TB乃至PB级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快捷、高效的处理。
与此同时,广电领域信息化的进程也不可小觑。
在“三网融合”大的趋势下,电台、电视台不仅要实现海量媒体资源的存储和管理,还要整合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资源,提供智能的媒体资源点播服务。
因此,在存储容量、操作效率、高清服务等方面面临着非常高的要求。
在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系统运作模式下,云存储可以实现海量资源稳定共享,云视频应用可以满足高清视频畅通点播的要求,云传输可以大幅提高高清图像数据的分发效率。
在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的今天,安防领域也开始部署信息化建设,同样面临了海量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应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安城市的要求,部署大规模的城市监控系统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防领域因此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被有效的存储管理,及时调用共享,且必须利用一种高效的数据处理机制识别分析,基于云计算的高清视频监控和视频内容识别机制将为这一运作模式创造技术条件。
智能交通在城市道路监管和政府进行社会稳定维护的工作中也是一大重点领域。
在当下城市路况复杂,车流繁多的情况下,要实现对交通状况的系统监控和动态管控,从而防范交通事故,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海量交通信息处理系统,强大的计算性能能实时对道路和车流情况进行预警和远程可控,重点车辆自动智能对比等。
从而提升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加快公安信息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公安机关指挥疏导交通,为交通管理、治安管控、侦查破案、巡逻防范、反恐处突等各项公安工作提供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