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声调中的轻声——“例外”说
对于汉语拼音中轻声的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都各有见地。
有的坚持轻声是声调中的第五种,有的则坚持轻声是音节原调发生的变调。
事实上,语言和语法规则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对于语音或语法规则来讲,总有例外存在。
用某一条规则来包罗相关所有的语言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轻声也是如此。
汉语拼音中轻声词的绝大部分,都是原调发生的变调。
比如称谓词词尾:妈妈、爸爸、叔叔、婶婶等等。
这些词的第二个音节都发轻声,属于原调的变调。
还有一些名词词缀,比如桌子,椅子,鞋子,袜子,刀子,尺子,石头,上边,下边,等等。
当然还有那些习惯轻声的词,比如,衣服,习惯,等等。
形容词:漂亮、厉害、大方、小气、苗条、舒服、凉快、暖和、等等。
动词:糊弄、习惯、喜欢、打量、考虑等等。
这些词语中的轻声音节都是原调的变调。
再有一部分词就是特有的轻声词了,它们的原调就是轻声,但它们仅限于个别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比如结构助词“的”。
在“我的电脑”“干净的衣服”“我昨天买的面包”中,“的”就是轻声,类似的还有“着”。
还有“吗”“呢”“么”“咯”等语气词,这些词的原调也是轻声。
但是这两类原调是轻声的词相对变调产生的轻声词来讲,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把这些轻声词归为变调的例外。
之所以不便将轻声列为第五个声调,笔者想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轻声音节不像人们所熟知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升、去声)那样清晰地传递出声调的存在感。
轻声很难单独体现,也就是说很难脱离其他的词而单独存在。
当一个轻声音节单独存在的时候,人们无法确切感受它的发音。
只有在一定的不少于两个音节的词、短语或句子中,人们才能相对清晰地感知轻声的概念和存在。
比如,单独发结构助词“的”的音,我们只能发成类似“dē的音,音强和音长相对第一声的de 又弱又短而已。
但是在短语或者句子中,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轻声,因为它们需要存在于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环境中。
比如:“我的”“这是我的”“我的手机”“漂亮的裙子”“这是我的手机”。
从这一点考虑,也可以说这几个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的轻声是变调规则下的例外。
附赠:
教发音的技巧之一
重音的体现在区别轻声时也尤为重要。
对于双音节词语而言。
一般情况,第二个音节是轻声的词,第一个音节会重读。
比如:衣服,舒服、本子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个音节之所以发音发得轻,是我们需要把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上,来突出这个词主要意义。
而对没有轻声音节的词来说,则第二个音节会重读。
比如,芒果、小狗、电脑、时钟、眼镜、理解、慷慨、柔顺、运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