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灾害护理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论灾害护理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么 幻 7 年 2 月第 2 卷第 2 期
12 5 .
者参与救援活动。急需像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分会这 样的机构能担当此任, 便于灾后统一组织、 调配护理 人员参加救护, 也便于与相关组织和社团进行协作。 而灾后中、长期灾民心理和精神的重建更需要护 理人员的力量, 尤其是一旦进人灾害的中远期,就会
而 所 谓 灾 害 护 理 闭, 系 指系 统、 灵 活 地 应用 有 关
灾害护理学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 开展合作, 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 健康所构成的 危害而开展的活动。灾害护理是围绕灾害发生的四个 时期开展工作,而救援护理主要是在灾难的始动期和 中期所进行的紧急救护和救命活动以及疫情预防和创
y司 t uca ti n , o NCM I E ), C 尤其是针对大规模的灾害, 此而延误抢救和治疗时机。另外,其他国家救援队的
关灾害护理信息的版块, 在国际护士会 (IC N ) 的主
页上, 也可以收集到关于灾害护理的相关信息。 中国作为世界上灾害多发地区之一,近几年虽然 也发表了不少关于灾害护理方面的报告和论文, 但总 体而言起步较晚, 落后于发达国家。目 前国内护理界 尚 无灾害护理相关职能部门成立, 也无院校和部门开 设灾害护理学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 并尚未开发 国内、国际灾害护理的协作网络。以上情况势必会影 响到我国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壮大。 从世界范围看, 灾害护理虽然开始在不同地区有 了 新的开端, 但是国际性的灾害护理协会也只是停留 在举办地区性的研讨会、 研究集会的状态,尚未能形 成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3 从以往救援活动看护理救援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以往的救援活动中,特别是在 2以 抖年底 印度洋大海啸国际救援活动中, 护理救援发挥了重要
次印度洋海啸后,印尼班达亚齐市的各大综合医院均 处于瘫痪状态, 管道氧、 墙壁中 心负压吸引等均无法 使用, 只能使用氧气瓶、电动负压吸引器等 代替。 很多护理人员因为在医院长期不使用这些装置, 对使 用方法比 较生疏, 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甚至因
ICU 护士与我国相比,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方面不够全 面, 如呼吸机管路的安装、重患者吸痰、 肺部听诊、 留置静脉套管针、留置鼻胃管等操作, 各国救援医生 更愿意让中国 I C U 护士来完成,而这些都是创伤急
一般已明朗, 护理人员即可处理大多数患者。此外,
对于灾后的卫生宣教、心理护理、对灾民的自 救能力 训练、组织灾民之间的互救等工作也需要护理人员来 完成。护理工作量远远超过平时医院的工作量, 对护 理人员需要量大增。当地的医疗卫生部门也希望各国 救援队的医护比 是 1:3 或 1:2 0 3, 2 救援护理人 员操作技能发展不全面 实际上, 灾后灾区的基础设施大多会遭到破坏,
2 灾害护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人类在灾后救援的活动, 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 期, 但当时救援活动还仅局限于本地或本国内。在灾 害护理中,最早尝试研究并根据研究让现实发生转变 的是佛罗伦斯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 格尔认识到,伤病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极差的卫生 状况造成的感染,因此她从改善疗养环境入手开展救 护工作, 此举大大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 而国际救援活动的最早提倡者是国际红十字会的 创始人之一亨利 杜安。在经历过意大利统一战争之 后, 他出版了 《 索尔弗利诺回 忆录》一书。在书中他 提出, 救援活动应当不分敌我,同时他还倡议有必要 建立国际性的救援团体。他的这种思想得到了世界各 地人们的响应, 于是 1863 年诞生了五人委员会,之 后发展成为国际红十字会, 使救援活动国际化。但
系被世人所关注。 护理人员虽然也一直积极参与各类灾害的救援活 动, 但一开始护理在医学救援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 的重视, 更由于缺乏认真总结提高, 未能引向形成灾
害护理这样一门学科。直至 19 9 5 年日 本阪神、淡路 大地震之后, 相继发表了许多关于护理救援活动的报 告和论文, 灾害护理才作为护理学的一个特定领域, 引起了护理界 自 身的重视。同年,日 本的一部分护理 大学由于认识到灾害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开始将灾害
害救护训练, 提高护理部门的 应急能力切。通过紧 急
预案使各部门协调工作,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 序, 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她们的快速反应能 力, 以便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救护。 . 3.3 开展灾害医学的系统教育 尽管 “ 4 国际十年 减灾”活动已告一段落, 但全球各地的综合减灾及研 究工作却正向着更新、 更高、更加实际的方向发展, 灾害医学呼唤具备救援医学知识的高素质全科医护人 员。因此, 世界范围内开展、 强化灾害医学、 灾害护 理学的系统教育势在必行。增设灾害医学的基础教 育, 开展灾害医学和灾害护理学的基础教育, 是完善 全科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灾害医 学的继续教育, 灾害护理教育作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 教育,目 前国际范围内还远未能形成系统化,而我国 尚 未起步。开展灾害医学的系统教育, 不但要增设基 础教育, 也要重视灾害护理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 育。在灾害护理的基础教育中,应以灾害医学护理学 为基础, 而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 应从实践和 研究的高度出发,阶段性地培养优秀的灾害护理实用
CH I NA J o [ I 州AL o J r D 住RGENC Y R玉 SUS CI T Kn 0N 朋 D D巧月 刃 飞 RM 卫 DICIN E 叭 先 几 四 口么 刀 7,习 U .2 ,N o . 2
护理学设置到教学计划当中, 并进行了灾害护理的 基 础教育到继续教育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 并
4 灾害护理学尤其是中国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展望 灾害护理学特别是中国灾害护理学要想跟上国际 灾害救援医学发展的步伐,适应世界灾害救援的需 要, 可以 说是任重而道远。目 前我们巫待完成以 下几 方面的工作。
4 . 1 成立灾害护理的职能部 门
国国际救援队首次派遣护理人员参加救援, 前后二批
共派遣护理人员六名, 在医疗救援队伍中所占比例不 足 6% 。其他国家的医疗救援队伍中护理人员比例也 仅在 1 0 %一 0 % 间, 2 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灾后, 救 援人员所面临的是大量外伤、骨折、腹泻、脱水等患 者, 病种相对比 较单一, 虽然伤病员很多, 但伤病情
国际救援队和各个医院内的院前急救队都应该组建专 业队 伍并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 加强培训、严格准 人, 建设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灾害护理专业队伍。 4.2. 1 强化培训急救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 统一进
因为救援行动比 较艰苦和危险, 各国派遣的救援 队员一般都比 较年轻, 临床经验相对不足, 尤其是这 些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平时工作都是遵照医嘱执行, 观 察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但是在救援活动 中,医疗资源很紧张, 每名救援人员均会面对大量伤 病员,医生很难对护理人员作出更多的指导。此时需 要每名队员都能够迅速对病情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理。 在这方面, 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观察能力强、 独立处 理问题能力强、 技术全面的护理人员更能显示出优 势。因此,随着救援装备的完善, 救援队生活条件的 改善,在选派救援人员时不仅要考虑 身体条件, 更 应考虑综合素质, 最好选派经验丰富、 技术全面的高 年资护理人员。此次印度洋海啸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 选派的护理人员由于具有多年急诊和监护室工作经 验, 在救援行动中 发挥了很大的 作用, 得到了当地灾 民及各国救援队伍的一致好评。
在整个护理界,虽然灾害护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 系, 但美国、日 本等国家已经拥有了 本国的 灾害护理 救援系统和组织。同时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 在灾情 发生后, 其国内不同地区的护士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 救援活动, 这就大大缓解了灾区救援护理力量不足的 压力。而我国目 前尚无灾害护理的专业职能部门统一 组织护士参与灾害救护, 护士个人更不可能作为志愿
平时医院常用的一些设施、设备都可能成为奢望。此
取 得 了 可 喜 成 果 闭 。
2田1 年美国 “ 9 11”事件之后, 灾害护理又有
了新的发展。其一是诞生了 “ 大规模灾害教育的国际 护理联盟”( 访 tem a tio栩 吐n s 吨 c侧 ’ t 吐 itio n f r m o s a s 回a c 开始在国际范围内探讨 “ 应当如何应对以及灾害应对 方法的必要性” 。二是一些国际互联网上开辟出了有
作者简介: 张利岩,副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武警部队护理专
业组副主任委员 作者单位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 . 北京 1 0以 义 召
是, 直到近 4 0 年,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灾害的发 生频率不断上升, 在越来越多的意外伤害事故对医学 提出了更高、 更迫切需求的情况下, 才逐步发展形成 了现代灾害救援医学这门学科, 并作为独立的医学体
伤处理。
健康间 题 进行预防、 快速反 应和康复 〔 ’ 〕 。
灾害医学的出现也为护理人员开拓了一个全新的 领域,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各种灾害救援活动 中, 护士总是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工作在救灾第一 线, 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社会学家及医学家 也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 医学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
救的过急 救培 训又
没有经过救援培训的护理人员, 不可能满足灾时急救
需要。
3.3 救援护理人 员观察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欠缺
作用, 得到了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充分肯定。 但是由
于诸多原因, 在医学救援中,医生的地位和作用已得 到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对护理人员的作用和地位认识 不够,造成护理救援工作存在一些不足。 3. 1 救援护理人员配备不足 以 2( X抖年的印度洋海啸国际救援为例, 此次 中
型人才。 5 结束语
出现许多救援活动无法触及的死角, 对处于孤立状态 的受灾者及受灾社会,给予长期持续的医学支援是非
常必要的, 实际上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当地的护理职能 部门组织护士深人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来完成。在 这方面日 本护理界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而我国在这 方面几乎还是空白。 4.2 建设灾害护理的专业队伍 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救援我国派遣的护理人员大 多临时抽调各科室人员组成,队员大多未接受过正规 救援培训和训练, 虽然在救援活动中 也发挥了 重要作 用, 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发挥最大合力。 签于此,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