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教育名家治教思想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打造现代教育示范名校信宜中学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信宜中学是“南国玉都”信宜市重点建设的普通高中。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上溯至1892年,历经百年沧桑,跨越世纪风云,薪火代代相传,办学规模由小到大,设施由简陋到完善,教育成果屡创辉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校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4月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
现在,信宜中学已建成为一所办学目标明确、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教学条件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好、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重点高级中学。
一、学校历史沿革信宜中学前身为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位于当时县城所在地镇隆的“中义学堂”,后由清末信宜举人陆肖如、拔贡梁伟民等联合改制为信宜第一所中学。
1955年秋,信宜县政府从镇隆搬迁到东镇,学校也随迁到信宜市教育路原信宜县农校校址(市区教育路8号)。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和办大教育的需要,2001年秋,信宜市委、市人民政府果断决策:重新征地搬迁信宜中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信宜中学。
学校于2003年4月搬到了处于信宜市教育城的新校区。
二、学校总体情况1、高中课程设置齐全,学科组建设凸显实力。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学校课程设置了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域。
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三级课程体系,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已全部开齐必修课,充分开设选修I,根据学生实际开设校本课程。
学校设置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音乐与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共13个学科组,多个学科组被信宜市教育局评为先进教研组,其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组在茂名市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在省内也具有较大影响。
如化学科组被广东省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广东省优秀化学科组。
2、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学校现有学生5400多人。
近三年来,高考成绩连年创佳绩。
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59人/次,省级奖励72人/次,茂名市级奖励288人/次。
3、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学校现有教职工366名,其中专任教师327名(不含实验教师)。
其中,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51名,占教师总数15.3%。
任课教师中,96%以上的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尚未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皆具有中学高级或一级教师职称,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要求。
近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获奖的论文有36篇,在县、地市级发表及获奖的论文有98篇。
4、教育科学研究有成果,教育服务日益拓展。
近几年来,“科研立校”、“质量立校”理念在教师中扎了根,并长成了苗,结出了果实。
先后有《广东欠发达地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研究》、《新课程下的政治学科教学评价研究》等省级以上课题8个、《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教育研究》等地市级课题6个,信宜市课题5个。
梁云老师的《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的障碍及排除策略》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三等奖,化学科组的《化学创新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和《中学化学教学最优设计》等国家级课题已结题通过,并有多项成果获优秀成果奖,且有多个老师被评为科研优秀教师,《中学化学教学最优设计》课题组被评为优秀课题组。
历史学科的开放性教学实践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5、毕业生人才荟萃,服务社会英才辈出。
信宜中学共培养了近三万名高、初中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各条战线的科技骨干和行业中坚。
早期毕业生卓著超群的有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甘子玉,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原《文艺研究》和《观察》主编林元,在聚落地理研究方面成果显著的原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梁溥等。
解放后毕业的信中学生,大批成为我国科教、经济和党政部门的重要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钊,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代鸣,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根达,原国家外经局副局长陈风岗,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甘子均,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福春,广东省妇联主席赵东花,广西交通厅厅长梁承宪等。
灿若晨星的信中学子为人类发展和祖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多年办学的执着探索和成果积淀,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
前广东省省长朱森林来校视察时的题词:“立志、勤奋、团结、进取”,成为了我校在新时期秉承的校训,我校正朝着建设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为办学目标的国家级示范高中奋进。
三、学校发展方略1、构建“人格和谐”的德育体系,健全人格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首先是健全人格的形成。
围绕加强学生“人格和谐”教育,我们着重抓好“两基”体系教育,即“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基本思想观点教育,让学生明确做怎样的人。
”其次在德育运作上,根据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德育模式和德育评价体系。
——抓好道德伦理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
针对部分学生道德认识失范和价值取向偏差的现象,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注意抓好公民道德教育。
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都有一个“新生入学周教育”活动,核心内容就是确立目标,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打好做人的基础,“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健身”,简言之,就是要学会做人。
——长期坚持文明班评比制度,努力营造良好校风。
我校从1986年开始以开展文明班评比活动为载体,推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文明班评比囊括了学生在校的组织纪律、公共卫生、出勤出操、团队活动、仪表仪容、劳动实践等17方面的内容,包括学生在校一天到晚活动的全过程,整个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都是竞赛者,都是活动和教育的主体。
通过文明班评比,以做人教育、养成教育代替了空泛教育,建设好每一个班级,训练好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养成一种终身受益的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全校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是茂名市实施“事故为零”学校评比多年来,为数不多的年年治安事故为零的学校。
2、以“质量兴校”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使“质量兴校”成为主线始终贯穿办学全过程。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终身负责。
”的办学理念,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整合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营造良好学风,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
3、以“人才强校”为根本,打造“快速成长”的师资队伍。
优秀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是确保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教师比例偏高。
如何让这些老师“快速成长”,是一道难题。
作为信宜市的“龙头”学校,要发挥好示范和辐射作用,关键就是要破解这难题,形成师资优势,让信宜中学的教师在教育同行中成为“师德的表率、教学的专家、教研的骨干、创新的楷模”,成为保障学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坚实后盾。
为此,我们制订了新教师进校后“一、三、五、八、十”培养目标:即一年成为合格教师,三年成为学校教坛新秀,五年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八年成为信宜市基础教育系统的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地市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
目前,学校人才汇聚机制初步形成,人才强校效应已经凸现。
4、以“机制活校”为动力,促进内涵提升。
学校坚持把深化内部改革、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内部活力,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增强了教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激发了广大教师专注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校形成了热心教育,潜心教学、精心管理、用心服务的良好氛围。
5、以“服务学生”为己任,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学校一向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让全校的教职员工都树立以“服务学生”为己任的思想,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取得各个方面取得进步,彰显本校的示范作用。
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设施使用方面,为了让学生充分吸收当日所学的知识,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学校每晚均安排有各科的教师坐班,服务于前来解疑的学生。
此外,课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课外时间都向全体学生开放,让学生得以利用,提高各方面的实践与操作能力。
在生活服务上,学校设立学生服务部和商业区,方便学生购买生活用品的需要;此外,学校各种运动设施按照学生人数比例设置,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总之,学校力求把“服务学生”的事情做到最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工作思路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紧迫感。
我校虽然具有生源较好、设备齐全、师资雄厚、学风优良等优势,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其升学压力也特别大。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示范作用,这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受林砺儒教育思想的影响,我校较早地提出了“整体培育”的办学思想。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为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我们乘势而上,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加大了改革步伐,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育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教师把先进教育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优质高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德育方法,服务学生成长,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理念。
学校在教学中注重“两手抓”,即一手抓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基础;一手抓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两手抓”的思想贯穿于理论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学校坚持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协调一致。
在此基础上,培养主体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夯实广博的知识基础,养成高雅的人文修养,铸就健全的体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师重教、质量至上的理念。
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第一标准,也是衡量教师师德的第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