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


13
1. 外毒素
定义:是由G+菌分泌及部分G-菌裂解后 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性质:为蛋白质,毒性强,具有组织选 择性,不耐热,抗原性强,可用甲醛脱 毒为类毒素 。
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6/17/2020
14
2. 内毒素
定义: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体裂 解后释放出来。内毒素也存在于螺旋体、 衣原体和立克次体中。
知识要点
细菌的致病性 内、外毒素的特点 感染的类型 医院感染
6/17/2020
学习目标
掌握 细菌致病性构成、内外毒素特点 熟悉 感染类型及医院感染 了解 医院感染的分类与控制
6/17/2020
2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途径
免 疫 原 强,用甲醛液脱毒形 弱,不能经甲醛处理形成

成类毒素。
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 较弱,作用大致相同,引
毒 性 作 择性毒害作用,引起 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

特殊临床症状
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6/17/2020
22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引起感染的数量与其毒力
成反比。
6/17/2020
链激酶
能激活纤维蛋白酶原变为纤维蛋白酶,使血凝块溶
解,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6/17/2020
11
链道酶
能降解脓液中高粘度的DNA,使脓液变得稀薄,利 于细菌扩散。
胶原酶 能破坏肌肉及皮下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局部组织 崩解,促进细菌扩撒。
6/17/2020
12
(二)毒 素
外毒素 内毒素
6/17/2020
性质:脂多糖(LPS),耐热;毒性较弱, 无组织选择性;抗原性弱,不能脱毒为类 毒素。LPS毒性成分为脂质A。
6/17/2020
15
G- 菌特有成分
外 膜 脂多糖(内毒素)
脂多糖
LPS
O特异性多糖: G-菌 的菌体抗原(O抗原),
有种特异性
核心多糖: 有属特异性
类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 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脂质双层
2020/6/17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
16
内毒素性质稳定
➢ 内毒素加热100℃1h不被破坏; ➢ 必须经160℃2~4h或用强酸、强
碱、强氧化剂煮沸30min才被灭 活。
免疫原性弱,不能经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6/17/2020
17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 发热反应 ➢ 白细胞反应 ➢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6/17/2020
9
2. 侵袭性酶
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
透明质酸
链激酶
A 群链球菌
链道酶
胶原酶:产气荚膜梭菌
6/17/2020
10
血浆凝固酶
促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沉积在 菌体表面或病灶周围,可保护细菌免受吞噬或杀灭。
透明质酸酶
能分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使组织变松散, 通透性加大,利于细菌扩散。
23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其特定的侵入途 径和部位。细菌可通过:
➢ 呼吸道 结核杆菌 流脑奈瑟菌 白喉杆菌
➢ 消化道 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
➢ 皮肤粘膜接触 葡萄球菌 链球菌
➢ 创伤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 多种途径侵入机体 结核杆菌
6/17/2020
24
病原体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还 取决于: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引起皮肤、黏膜、 内脏广泛出血、渗血,严重者可导致 死亡。
6/17/2020
21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 +菌分泌或部分G-菌 G–菌胞壁成分,细菌裂
裂解后释放
解后释放
化 学 成 蛋白质 分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30min被 强,160℃ 2- 4h被破坏 破坏
机体的免疫力
6/17/2020
25
感染与免疫
细菌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数量 细菌侵入途径
机体
机体的免疫力 机体所处的环境
如:医院等
感染
免疫
6/17/2020
26
医护人员要关心爱护病人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关心、爱 护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调 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更 好的疗效。
无荚膜 有荚膜
6/17/2020
6
2. 菌体表面结构——粘附素
(1)由细菌菌毛介导的黏附
6/17/2020
7
菌毛黏附可抵抗体液的冲刷作用
6/17/2020
8
(2)非菌毛粘附物质
磷壁酸 外膜蛋白
黏附是细菌治病的先决条件。
细菌通过黏附可抵抗分泌液、尿液的冲刷和肠蠕动、 纤毛摆动的清除,有利于细菌定居,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病原体来自宿主体外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6/17/2020
31
(二)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 ➢大多为体内的正常菌群
6/17/2020
32
二、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 感染 急缓 急性感染
显性感染
感染 范围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带菌状态
6/17/2020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33
(一)隐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较强,侵入的病原 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感染后对 机体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不 明显的临床症状。
6/17/2020
34
(二)潜伏感染
细菌潜伏于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 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检测不到, 称为潜伏感染。
6/17/2020
3
一、 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LD50) ( ID50)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侵袭力和 毒素。
6/17/2020
4
(一)侵 袭 力
包括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荚膜 黏附素
6/17/2020
5
1. 菌体表面结构——荚膜
6/17/2020
27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6/17/2020
28
感染 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突破
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一 定部位生长繁殖甚至扩散,引起病 理反应的过程称为传染或感染 。
6/17/2020
29
一、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6/17/2020
30
(一)外源性感染
6/17/2020
18
LPS
激活
单核
-巨噬细胞


内源性热原质

(IL-1等)

应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源自发热6/17/2020
19
➢ 白细胞反应
LPS
白细胞数 暂时减少
数h后
白细胞数 显著增多
6/17/2020
20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LPS激活凝血因子,广泛性微血栓形 成,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