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

(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声音的产生、传播、分类和三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现象
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

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同。

2.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D.只要我们对着高墙喊话,就一定能听到回声3.如左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右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
明。

4.看图说理:
(1)观察左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观察右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左图中怎么知道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右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

【考点2】乐音的特征
5.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大;
(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高;
(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好。

6.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
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

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

这哨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7.如图是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左图是用弹性塑料片分别以快、慢的速度来拨动书页;
右图是改变不同力度来敲击音叉,并观察小球弹起的高度。

左图探究的实验是:声音的与的关系。

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右图探究的实验是:声音的与的关系。

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8.如图所示,是几个声音的波形,图a和图b所示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图c图d图e
所示为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

(1)图a和图b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哪个音叉的叉股较短?。

(2)比较图c、图d、图e三图,小提琴、长笛、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和频率的音符?。

(3)假若三乐器演奏同一音符,你可以听出它们的区别,你从波形图上怎样推断出这一点呢?。

9.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
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
【考点3】乐音与噪声
10.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
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利的演讲声
11.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
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

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中减弱;
第三种是在处减弱噪声。

12.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考点4】超声波与次声波
13.人耳的声音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

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好、
________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等特点,因而有广泛的应用。

声呐利用超声波的_______ ___;B超是利用了超声波的_____ _____强;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则是利用了易于获得_______ ______的特点。

而超声波清洗器则是运用超声波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_____ ___形成去污作用的特点。

14.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
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
得越快。

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
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
15.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时,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 )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
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16.如图所示,利用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可以测出高速运动的网球的速度,该仪器是利用超
声波的效应而实现的。

由此(能或不能)推测此装置可以探测出高速公路上违章超速的汽车速度。

五、课后巩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2.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3.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
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
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例19)4.物理学是探索的科学,物理学家们在科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于探索,为人类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自开始接触物理这门课以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也进行了许多探究活动。

以下几项活动,你肯定参与过:
A.探究琴弦的音调跟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B.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C.探究各种材料的隔音性能; D.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其中有两组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它们是和。

(填写字母)
5.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
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
第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填“高”或“低”),
这说明音调与有关。

6.我市一些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
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
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
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②。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左右,声具
有。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有关,关系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