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考试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考试形式:闭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方框内。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计20分。

) 1.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②北京人使用的是经过人工磨制的工具 ③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以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④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2.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①陶器上的稻穗纹 ②鱼纹彩陶盆 ③半地穴式房子 ④干栏式房屋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3. 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有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工具 ⑤城市出现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 ①③④⑤ 4.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文中“轩辕”指的是A .汤B .禹C .启D .黄帝5. 二里头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

其中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这属于哪一王朝的文明成就?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6. 公元前1046年,通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取代商朝的是 A. 商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7.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

周朝的列鼎列簋制度反映了A .周朝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B .周朝青铜器的种类繁多C .周朝青铜器的用途广泛D .周朝社会有严格的等级界限 8.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目的是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B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C .贵族统治阶层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平民。

D .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亲和功臣管理。

9.“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

下列出土的青铜器中,世界上已知最重的青铜器是10. 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线……………………………………………A.会意B.象形 C.形声D.假借11. 春秋战国时期是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表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周王室在这一时期地位不断下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C.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些战争加剧分裂,不利于民族交融。

D.各诸侯国在这一时期进行变法改革,以确立新的统治秩序。

12. 在一位七年级同学的历史探究学习中出现“夏朝”、“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内容,那么这位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3. 战国七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的是贵族哪一阶层的人篡权立国?A. 天子B. 诸侯C. 卿大夫D. 士14. 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为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齐、秦、楚D.燕、齐、楚、秦15. 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据下图判断,公元前256年属于A.公元前2世纪中期B.公元前3世纪晚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D.公元前3世纪中期16. 李白歌颂秦始皇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时间为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17. 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所展示的朝代是A. 夏朝B. 西周C. 秦朝D. 西汉18. 秦朝一位商人,要到外地去进一批货,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A. B. C. D.19. 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辉映着一部五千年文明史。

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先哲就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他的思想集中在右图所示的这部著作里。

这位先哲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20. 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①建立西汉②巨鹿之战③垓下之围④建立张楚政权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9分,第22题9分,第23题12分,共30分)21.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程……——《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是哪家学派思想?各国纷纷变法后,我国进入哪种社会形态?(2分)(2)据材料二指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商君的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分,不得摘抄原文)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1分)22.在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孔子总是引用尧和舜的话,因为他们不把帝国据为自己的世袭财产。

虽然他们的政府名义上是君主专制的,但事实上却是民主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赞誉他们的原因。

——孙中山材料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孟子材料三:(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赞誉尧舜统治的原因。

尧舜时期通过哪一制度推选部落联盟首领?(2分)(2)孔子和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概括材料二中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分)(3)材料三中的他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2 分)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2 分)2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2分)【秦的统一】材料一: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1)材料一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秦灭六国的一项条件。

(2分)【秦的巩固】材料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2)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填什么,请在示意图中完善。

(4分)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何进步作用?(2分)【秦的速亡】材料三: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上乐以刑杀为威。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4)材料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措施加速了秦朝的灭亡?(2分,举一例即可)。

根据材料三指出加速秦亡的因素是什么?(2分)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9分,第22题9分,第23题12分,共30分)21.(1)法家思想;封建社会。

(2分)(2)赏罚分明,公平无私;秦孝公。

(2分)(3)措施: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奖励农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任意两点,给2分)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2分)(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分)(意思相近即可)22.(1)原因:不把帝国据为自己的世袭财产(民主);(1分)制度:禅让制(1分)(2)学派:儒家学派(1分);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2分)(3)行动: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4分)23.(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招募的人才,委以重任;人们渴望统一等等(一点即可,2分)(2)①皇帝;②郡县制;③长城;④焚书坑儒(4分)(3)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分)(4)焚书坑儒;修灵渠筑长城;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一点即可,2分)秦的暴政;刑法严酷(一点即可,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