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桑植县2018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我国某一原始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
生活。

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中华文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代表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4、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黄帝
B、炎帝
C、炎帝、黄帝
D、蚩尤
5、民主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那么下列制度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6、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7、禹死以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这标志着
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8、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掌握磨制技术的是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人⑤半坡居民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③④⑤
9、商朝又称殷朝或殷商,这与下列哪一史事相关
A、国人暴动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烽火戏诸侯
1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你认为商朝记事的文字应是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小篆
D、大篆
11、暴君亡国,明君兴政。

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个人中,与其他三个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王
B、商纣王
C、周文王
D、周武王
12、犬戎进攻之后的镐京残破狼藉,周平王只好迁都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为了便于研究这段历史,历史学家将它划分为两个时期,即
A、东周与西周
B、西周与春秋
C、东周与战国
D、春秋与战国
13、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4、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最早“尊天子,攘四夷”,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分别是
A、齐国和秦国
B、楚国和燕国
C、赵国和韩国
D、赵国和楚国
16、观察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在春秋时
期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

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17、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属于哪一学派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18、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①桂陵之战②马陵之战③涿鹿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大运河
20、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
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21、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

这跟我国古
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23、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A、“为政以德”
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4、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开始于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
D、大约170万年
25、秦始皇统治时期,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的事件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统一度量衡
D、修建长城
26、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临洮、辽东
27、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

在中央分管监察百
官的是
A、博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28、西周和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别实行了
A、均田制郡县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
D、行省制均田制
29、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30、某同学收集了“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相关资料,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
选择的是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图说历史(每空2分,共14分)
图一图二图三
(1)图一中的文物的名称是________,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_________的青铜器。

(2)图二中的人物是,他创立了学派。

其思想核心是。

(3)图三人物是_________,他在政治上首创制度。

32、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这个时代,既有生产力水平的飞跃,也有生
产关系的变革。

既有政治领域的各国变法,也有学术领域的著书立说,让我们去领略这个时代的变迁。

(14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思亲近……
——《战国策之秦策一》材料二:“他认为: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2分)这次变法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什么?
(2分)这次变法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三中“他”是谁?(2分)是哪家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2分)
(3)战国时期不同学派著书立说,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被称为什么?(2分)33、走近大秦帝国,感知风云变幻的历史,思索它留下的诸多启示。

(12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嬴政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货币一统。

材料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2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嬴政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材料三中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

这场农民起义爆发于什么地方?领导这场农民起义的两位领袖分别是谁?(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5)“秦王”的统治给后世的统治者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1分)
桑植县2018年上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计40分。


31、
(1)司母戊鼎最重(4分)
(2)孔子儒家仁(6分)
(3)秦始皇中央集权(4分)
32、
(1)商鞅(2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分)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分)
(2)韩非法家(4分)
(3)百家争鸣(2分)
33、
(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分)
(2)文化上:统一文字。

(2分)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2分)
(3)大泽乡(1分)陈胜、吴广(2分)
(4)秦朝的统治者实行暴政。

(2分)
(5)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仁政,要爱惜百姓,发展经济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