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上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姓名
1
A.300万年B.200万年C.170万年D.70~20万年
2.在学校科技月活动中,某班同学准备创作“半坡原始居民”的历史剧,大家周末回家准备素材,请问下面不该出现的素材是
A.磨制的石器B.粟C.陶器D.水稻
3. 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居民
C、半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4.传说时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著名治水英雄
A. 尧
B. 舜
C. 鲧
D.禹
5.从夏商两代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A.增强国力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重视军事
6.巨大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7.“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孙膑
9.《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B.齐桓公称霸C.勾践称霸D.楚庄王称霸10.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A.多生产粮食布帛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11.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
A.黄帝B.屈原C.孔子D.老子
12.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B.铜钟C.古筝D.笛子
13、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14.下列古代生产工具,在战国时使用广泛的是
A.石制工具B.木制工具C.青铜工具D.铁制工具
15.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A.治理黄河B.兴修灵渠C.大禹治水D.都江堰16.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A.金文B.甲骨文C.楷书D.小篆
17.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秦朝时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A.显示秦朝强大B.抵御匈奴C.便于秦始皇巡游D.征服越族
18.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19.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20.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加强,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A.兴办太学B.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C.打击地方王国势力D.独尊儒术
二、判断题(10分)
21.在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明显的用火痕迹,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
22.山顶洞人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氏族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贵贱的差别。

()
23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战国时期。

()
24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
2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刘邦项羽起义。

()
三、综合能力题
26.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据《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3分)
(4)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

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秦王”是谁?(1分)统一全国的时间是什么?(1分)都城在那里?(1分)
(2)秦王扫六合之后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3分)
(3)秦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6分)
32.阅读下面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右图人物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请回答:
(1)指出图中人物的姓名及生活时期(4分)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他哪方面的成就?(2分)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他?(2分)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你能举出两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吗?(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孔子之术者”指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2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3)上述措施的实行有何影响?(2分)
(4)该皇帝统治时期称为什么?(2分)
初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三、综合能力题(30题10分,31题12分,32题10分,33题10分,共42分)
30.(10分)
(1)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均可)(2分);地主阶级。

(1分)
(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建立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分)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分)
31.(12分)
(1)秦始皇(或嬴政)。

(1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4分)
(2)事件:陈胜吴广起义。

(1分)原因:秦朝统治非常残暴。

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沉重,刑法严酷;这导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3分)
(3)秦朝创立的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经济与文化的统一措施等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灭亡的教训为后来汉初的统治者所接受,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3分)
32.(10分)
(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2分)
(2)教育(2分)
(3)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同时孔子又是一个大教育家,(意思接近即可得4分)
(4)学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兵家:孙武。

(任答2派及2个代表人物均得2分)
33.(10分)
(1)春秋战国时期,(1分)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分)
(2)儒家学派的学说。

(2分)
(3)皇帝:汉武帝(1分)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4)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