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规划效果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托和发挥陕西航天科技雄厚的资源优势和突出的发展潜力,共同建设的以航天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是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集中新建区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平方公里。
成长的足迹2006年11月30日,基地管委会正式成立。
2007年12月26日,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2010年1月5日,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西安国家半导体照明(LED)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2月2日,基地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航天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学的产业定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坚持“四节约一环保”的发展理念,以“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文化产业繁区”为发展定位,以“大集团引领,大产业构建,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为发展方针,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以生物医药及生物研发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集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为一体的高端物流产业”等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以航天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世界知名”航天产业新城。
三大产业齐头并进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充分发挥陕西省航天科技的雄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民用航天产业为主导发展方向,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国卫通等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航天单位为依托,以航天科技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加拿大国际卫星与通讯产业园、卫星导航与时间频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为平台,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作为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先后聚集了陕西省建国以来成功引进的最大投资规模的新能源项目——中电投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自主创新道路的隆基硅2000吨硅片项目,西安阳光能源1000吨太阳能单晶硅及5000万片单晶硅片生产等有技术、有实力的大项目。
此外,基地牢牢把握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开工建设了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的西安航天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并引入亚森通信、开泰动漫园等一系列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项目。
其中,基地与西影集团共同设立的、西部注册规模最大的西影航天动漫公司项目的签约,标志着航天基地着力发展以影视动漫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迅速形成动漫创意产业集群,服务于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链,形成陕西文化产业卫星应用发展的航天品牌,向着“大集团引领”的发展格局、“大产业构建”的发展方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至此,基地凭借营建天地一体卫星运营服务体系、绿色新能源全产业链构筑体系,向着打造中国“卫星之都”、“低碳“芯”城”的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面对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西安航天基地将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以建设“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为主要支点,坚持科学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基地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用航天、新能源、新光源、服务外包和创意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崛起的现代化航天新城在西安的南郊,南依秦岭,北瞰曲江,坐落着一片风光秀美,山川形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区域,这就是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
在西安的南郊,有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正在崛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航天新城,这就是快速建设和发展中的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
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
航天产业作为战略高技术产业,已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为我国未来创新的四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
为充分发挥陕西航天产业的基础优势,按照国家新一轮发展思路,以自主创新为主导,2006年7月,陕西省、西安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告了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的成立。
西安航天基地的成立,如同春雷惊蛰,揭开了陕西航天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的帷幕。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的成立,是陕西省、西安市和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实施战略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际行动。
当前,基地业已成为陕西省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特别是航天民用产业的主要平台,成为西安城市战略构架的重要板块。
一座依托西安科教人才优势和航天产业资源集聚优势,以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军民结合为特色的现代化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已初见雏型。
创新的战略定位陕西是我国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被誉为“航天动力之乡”。
航天产业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做大做强航天产业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陕西是我国的航天大省,如何发挥陕西航天产业的优势一直是我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如何变革、加快成长,也是我国航天产业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探索中,陕西省、西安市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达成了共识——用市场化的新机制和体制探索发展航天民用产业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航天资源业已形成的集中布局优势,用市场化的手段对现有存量资源和未来增量资源进行整合,带动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正如航天集团马兴瑞副总经理所指出的,联合地方政府共同建设产业基地,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大胆的创新。
集团公司将借助西部大开发这一“天时”、陕西省市场资源丰富这一“地利”以及集团公司在陕企业汇聚这一“人和”,把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开放的产业基地,建设成为航天集团开展国内外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
产业基地建设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开发,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秉持“四节约一环保”的理念,重点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战略价值、体现高新技术先导和辐射作用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运载动力和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业,逐步培育并壮大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大力推动先进半导体功能器件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数字航天”特色的BPO和创意产业链,形成对区域经济具有引领作用的航天高技术产业集群。
蓬勃的发展生机当前,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攻坚阶段,在基础建设、产业招商、土地征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今年以来,航天四院高技术项目、航天六院民品产业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产业招商开局良好。
基地管委会坚持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紧紧围绕航天科技集团《关于加速民用产业发展的决定》中确定的航天特种技术、新型材料、先进能源、卫星应用、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产业招商,取得初步成效。
上半年,管委会与航天集团协作,认真筛选储备了33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航天科技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29亿元。
同时,相继签订了西北工研院产业化基地、年产1500吨硅片、先进半导体功率器件等项目协议,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基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对于未来发展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委托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初步完成了基地概念性规划设计。
其中,基地内水系统布局的方案引起了广泛赞誉,并获得了建设部等国家部委的肯定。
8月8日,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向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委托授予建设管理与行政执法等13项管理权限,标志着航天基地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基地始终将科技创新和服务航天企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组织协调区内企事业单位,申报西安市技术创新项目、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共计18个,获得了相关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认为,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对航天民用产业是“革命性”和“变革性”的阶段,对实现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怕挫折和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要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把集聚航天民用产业,集中力量搞好产业链,按市场规律办事,真正达到做强做大的目的。
西安航天基地的发展,与国家航天产业和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当前,从外部环境看,以航天产业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迅速壮大;陕西和西安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近期,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将以规划为先导,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实效,全面实施基础建设,稳步推进产业招商,有效破解土地、融资、项目引进等难题,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产业集聚,力争成为省、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着力做好顶层设计。
基地将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切实为基地长远发展提供指导。
着力确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格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
加强先进推进技术、卫星有效载荷和空间计算机等航天配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卫星和星载设备。
大力发展卫星地面应用设备,强化我省作为国家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的地位,建设国内最强的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和卫星地面应用产品研制生产基地,使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成为我国航天产业的创新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稳步推动产业集聚。
在进一步发挥航天民用产业的引领作用的同时,加速先进半导体功能器件、太阳能光伏、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领域的突破和集聚,促进我国航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我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积极跟踪落实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力争产业集聚初见成效。
将重点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全面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启动杜陵东路、东长安街等道路的拓宽改造,力争年底前基地的基础配套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是一片大有希望的热土。
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人文化的世界一流航天科技新城必将崛起于陕西。
记者李茗吴蕾蕾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承载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
在这座科技企业密布、高等院校林立的城市里,“高新”技术从不鲜见。
然而,航天产业却因其长期以来的特殊使命和技术含量,一直被普通大众视为遥不可及的“高端”。
四年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少陵塬破土动工,在古城西安内蕴深厚的土地上,拉开了将高精尖的航天技术从“天上”请到“地下”的序篇。
日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回首四年创业发展之路,从创业之艰到蓝图之美,从战略制定到产业选择,从团队建设到价值理念,从今天的勃勃生机到未来的巨大潜力,这位致力于打造“中国航天产业第一城”的“当家人”,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开了这片区域民用航天产业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