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讲1 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6讲1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 张雪华
1
目的要求:
1) 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病理 生理、预防; 2) 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鉴别诊 断、处理。
2
一、定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
是由于产伤、缺O2引起的脑损伤、预 后不良。
15
不同点
④小脑出血,多见小于32周早产儿,常有 合并肺透、肺出血,呼衰→死亡
16
五、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头颅CT、B超可 确诊。脑脊液如血性有助于诊断,病情 危重禁用此法。
17
六、防治: 防治:
①支持疗法 ②控制惊厥 ③降颅内压: 地塞米松,0.5-1mg/kg.Bid.iv.脱水剂使 用有争议;
12
不同点:
③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eriventricular interaventrieularhemorrhage,
PIH)
多见于早产儿。
13
头颅CT分级:
Ⅰ室管膜出血; Ⅱ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 Ⅲ脑室内出血,有脑室扩大; Ⅳ脑室内出血,伴脑质出血。
14
72h内出现,原始反射消失,肌张力 ↓,呼吸暂停。 Ⅲ Ⅳ 级可意识迟钝→昏 迷,瞳孔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惊厥,去 大脑强直。血压↓→死亡。部分存活常留 有脑积水,神经系统后遗症。
3
二、病因
① 早产儿:多见于产前、中、后引起的缺 氧、 缺血引起; ② 足月儿:胎头大、急产、手术产(尤其 ( 高位产钳); ③ 母亲因素:原有血液系统疾病(ITP), 使用过抗惊厥药、抗TB药;
4
二、病因
④ 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缺乏; ⑤ 医源性:输注高渗液体, 机械通气不当, 头部过度压迫后。
18
六、防治: 防治:
④止血药:VitK1、安络血、立止血等; ⑤脑代谢药:脑活素、胞二磷胆碱; ⑥硬膜下穿刺,仅用于硬膜下出血,每次<15ml; ⑦脑积水后遗症:外科手术。
19
七、预防:
针对病因进行预防。
20
较好者 胎龄: 缺O2: 评分: 部位: 生化: 足月儿 急性缺O2 Apgar正常 蛛网膜下腔, 室管膜下腔 基本正常
较差者 早产儿 慢性缺O2 Apgar异常 脑室大量出血、顶 枕部脑实质 低糖、低钠难纠正
21
八、预后:
与其原因,出血量、部位、类型有关
22
谢谢大家
23
硬膜下出血
2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5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26

5
三、发病机制
①产伤性:分娩胎头受压过大、压力不均,导 致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硬膜下出血,脑 表面V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毛细血管通透性↑→脑出血 ②缺O2酸中毒 BP↑造成毛细 脑血管调节 血管破裂出血 功能紊乱 BP↓→缺血、缺O2、 坏死出血
6
三、发病机制
③早产儿生发基质内血供丰富,但血管脆 性大,结缔组织少,易引起出血,造成 脑室内、侧脑室、室管膜下出血,足月 儿多发生在脉络丛出血;
7
三、发病机制
④医源性:过多搬动,输注高渗液体, 输注过快,过度通气,吸痰引起BP变↑, 脑血流突然改变→颅内出血。
8
四、临床表现
共同点: 共同点 ①意识:激惹、兴奋或嗜睡、昏迷; ②眼症状:凝视、斜视、上翻、震颤; ③颅内压↑:脑性尖叫、前囟隆起,角弓反张、 惊厥;
9
四、临床表现
④R改变:快、慢、不规则、暂停; ⑤肌张力:高、后减弱; ⑥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不良、固定、 散大; ⑦黄疸、贫血,其他原因不能解释。
10
不同点:
①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多为 产伤引起大脑V破裂大出血,急性几小时 病情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24h 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偏瘫、眼斜; 慢性可数月后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后遗 症出现。
11
不同点:
②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rimary subarachnoid-hemorrhage)蛛网膜下腔 桥V,生后48h发生惊厥,大部分预后好, 少数病例因粘连而脑积水,少量蛛网膜 下腔出血可无症状,大量出血可致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