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讲-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第九讲-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高考中立体几何试题不断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

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可用综合推理的方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和向量法来解决。

立体几何引入空间向量后,可以借助向量工具,使几何问题代数化,降低思维的难度.尤其是在解决一些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时,更可以发挥这一优势.
本节课主要研究:立体几何中的存在判断型和位置探究型问题等探索性问题。

一、存在判断型
1、已知空间三点A(-2,0,2),B(-2,1,2),C(-3,0,3).设a=AB,b=AC,是否存在存在实数k,使向量k a+b与k a-2b互相垂直,若存在,求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k a+b=k(0,1,0)+(-1,0,1)=(-1,k,1),k a-2b=(2,k,-2),
且(k a+b)⊥(k a-2b),
∴(-1,k,1)·(2,k,-2)=k2 -4=0.
则k=-2或k=2.
点拨:第(2)问在解答时也可以按运算律做.
(k a+b)(k a-2b)=k2a2-k a·b-2b2= k2 -4=0,解得k=-2或k=2.
2、如图,已知矩形ABCD,PA⊥平面ABCD,M、N分别是AB、PC的中点,∠PDA为θ,能否确定θ,使直线MN是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若能确定,求出θ的值;若不能确定,说明理由.
解:以点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设|AD|=2a,|AB|=2b,
∠PDA=θ.则A(0,0,0)、B(0,2b,0)、C(2a,2b,0)、D(2a,0,0)、P(0,
0,2atanθ)、M(0,b,0)、N(a,b,atanθ).
∴AB=(0,2b,0),PC=(2a,2b,-2atanθ),MN=(a,0,atanθ).
∵AB·MN=(0,2b,0)·(a,0,atanθ)=0,
∴AB⊥MN.即AB⊥MN.
若MN⊥PC,
则MN·PC=(a,0,atanθ)·(2a,2b,-2atanθ)
=2a2-2a2tan2θ=0.
∴tan2θ=1,而θ是锐角.
∴tanθ=1,θ=45°.
即当θ=45°时,直线MN是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
【方法归纳】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解题的策略一般为先假设存在,然后转化为“封闭型”问题求解判断,若不出现矛盾,则肯定存在;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存在。

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B P D A
C E B
P
D A B
C E 二、位置探究型
3.如图所示。

PD 垂直于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AB=2,E 是PB 的中点,DP 与AE 夹
角的余弦值为33。

(1)建立适当的空间坐标系,写出点E 的坐标。

(2)在平面PAD 内是否存在一点F ,使EF ⊥平面PCB ?
解析:⑴以DA 、DC 、D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 (0,0,2m ).
则A(2,0,0)、B(2,2,0)、C(0,2,0)、E(1,1,m),
从而AE =(-1,1,m),DP =(0,0,2m). AE DP AE
DP AE DP ⋅=〉〈,cos =3322222
=+m m m ,得m=1. 所以E 点的坐标为(1,1,1).
(2)由于点F 在平面PAD 内,故可设F(z x ,0,),
由EF ⊥平面PCB 得:
0=⋅CB EF 且0=⋅PC EF ,
即10)0,0,2()1.1,1(=⇒=⋅---x z x
00)2,2,0()1.1,1(=⇒=-⋅---z z x 。

所以点F 的坐标为(1,0,0),即点F 是DA 的中点时,可使EF ⊥平
面PCB. 【方法归纳】点F 在平面PAD 上一般可设DP t DA t DF 21+=⋅、计算出21,t t 后,D 点是已知的,即可求出F 点。

4、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棱BC 、CD 上的点,且BE =CF .
(1)当E 、F 在何位置时,B 1F ⊥D 1E ;
(2)是否存在点E 、F ,使A 1C ⊥面C 1EF ?
(3)当E 、F 在何位置时三棱锥C 1-CEF 的体积取得最大值,并求此时二面角C 1-EF -C 的大小.
三、巩固提高 5、 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所有棱的长度都是2,M 是BC 边的中点,问:在侧棱CC 1上是否存在点N ,使得异面直线AB 1和MN 所成的角等于45°?
解:以A 点为原点,建立如图9-6-5所示的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A -xyz.
因为所有棱长都等于2,所以
A (0,0,0),C (0,2,0),
B (3,1,0),
B 1(3,1,2),M(32,32
,0). 点N 在侧棱CC 1上,可设N (0,2,m )(0≤m≤2), 则1AB =(3,1,2),MN =(
32,12,m), 于是|1AB |=22,|MN |=12+m ,1AB ·
MN =2m-1. 如果异面直线AB 1和MN 所成的角等于45°,那么向量1AB 和MN 的夹角是45°或135°,而
cos<1AB ,MN >=||||1MN AB MN AB ••=1221
22+•-m m ,
所以122122+•-m m =±22
.解得m=-43,这与0≤m≤2矛盾.
即在侧棱CC 1上不存在点N ,使得异面直线AB 1和MN 所成的角等于45°.
6、(湖南高考·理)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 —ABC D中,∠ABC=600,PA=AC=a ,PB=PD=a 2,点E 在PD 上,且PE:ED=2:1.
(I )证明PA ⊥平面ABCD ;
(II )求以AC 为棱,EAC 与DAC 为面的二面角θ的大小;
(Ⅲ)在棱PC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BF//平面AEC ?证明你的结论.
(Ⅰ)证明 因为底面ABCD 是菱形,∠ABC=60°,
所以AB=AD=AC=a , 在△PAB 中,
由PA 2+AB 2=2a 2=PB 2 知PA ⊥AB.
同理,PA ⊥AD ,所以PA ⊥平面ABCD.
(Ⅱ)解 作EG//PA 交AD 于G , 由PA ⊥平面ABCD. 知EG ⊥平面ABCD.作GH ⊥AC 于H ,连结EH , 则EH ⊥AC ,∠EHG 即为二面角θ的平面角. 又PE : ED=2 : 1,所以.3360sin ,32,31a AG GH a AG a EG =︒===
从而 ,3
3tan ==GH EG θ .30︒=θ (Ⅲ)解法一 以A 为坐标原点,直线AD 、AP 分别为y 轴、z 轴,过A 点垂直平面PAD 的直线为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题设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为
).0,2
1,23(),0,21,23(),0,0,0(a a C a a B A - ).3
1,32,0(),,0,0(),0,,0(a a E a P a D 所以 ).0,2
1,23(),31,32,0(a a AC a a AE == ).,2
1,23(),,0,0(a a a PC a AP -== ).,2
1,23(a a a BP -= 设点F 是棱PC 上的点,,10),,2
1,23(<<-==λλλλλ其中a a a PC PF 则 ),2
1,23(),21,23(λλλa a a a a a PF BP BF -+-=+= )).1(),1(2
1),1(23(λλλ-+-=a a a 令 AE AC BF 21λλ+= 得 ⎪⎪⎪⎩⎪⎪⎪⎨⎧=-+=+=-⎪⎪⎪⎩⎪⎪⎪⎨⎧=-+=+=-.311,341,1.31)1(,3221)1(21,23)1(2322112211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即a a a a a a a 解得 .23,21,2121=-==
λλλ 即 21=λ时,.2
321AE AC BF +-= 亦即,F 是PC 的中点时,BF 、AC 、AE 共面.
又 BF ⊄平面AEC ,所以当F 是棱PC 的中点时,BF//平面AEC. 解法二 当F 是棱PC 的中点时,BF//平面AEC ,证明如下,
证法一 取PE 的中点M ,连结FM ,则FM//CE. ①
由 ,2
1ED PE EM ==
知E 是MD 的中点. 连结BM 、BD ,设BD ⋂AC=O ,则O 为BD 的中点. 所以 BM//OE. ②
由①、②知,平面BFM//平面AEC.
又 BF ⊂平面BFM ,所以BF//平面AEC.
证法二
因为 )(2
121DP CD AD CP BC BF ++=+= .2
123)(23)(212321AC AE AD AE AC AD AD DE CD AD -=-+-+=++= 所以 BF 、AE 、AC 共面.
又 BF ⊄平面ABC ,从而BF//平面AEC.
【方法归纳】点F 是线PC 上的点,一般可设PC PF λ=,求出λ值,P 点是已知的,即可求出F 点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