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知识点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知识点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1、中文名词(1)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p5)(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p5)(3)阈电位: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少(去极化)并减少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内的钠通道才大量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成为阈电位。

(p36)(4)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强度刺激,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p35)(5)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p80)(6)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p56)(7)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

(p122)(8)收缩压: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p122)(9)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p87)(10)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

(p91)(1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p163)(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p167)(13)慢波(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慢波;因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p188)(14)脑-肠肽: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统称脑-肠肽。

(p192)(15)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p252)(1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p244)(17)水利尿:引用大量清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p259)(18)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作用,也使一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内,导致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于是小管液和上皮细胞之间的Na+浓度梯度降低,从而是Na+的重吸收减少而小管液中有较多的Na+,进而又使小管液中保留较多的水,结果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量增多。

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p252)(19)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7)(20)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p29)(21)牵张反射: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

(p335)(22)卵巢周期:青春期开始后,在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的调控下,原始卵泡开始发育,卵巢的形态和功能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

(p423)2、英文名词(1)Homeostasis:即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p5)(2)excitability:即兴奋性,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p38)(3)resting potential:即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7)(4)action potential:即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p29)(5)Blood coagulation:即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p72)(6)blood group:即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p80)(7)cardiac output:即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

(p91)(8)Blood pressure:即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的压力(p120)(9)systolic pressure:即收缩压,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p122)(10)diastolic pressure:即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

(p122)(11)basic electrical rhythm:即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慢波;因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p188)(12)brain‐gut peptide:即脑肠肽,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统称脑-肠肽。

(p192)(13)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即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p244)(14)referred pain:即牵涉痛,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的现象。

(p305)(15)stretch reflex:即牵张反射,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

(p335)(16)spinal shock:即脊髓休克,当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p334)(17)second messenger:即第二信使,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p22)(18)permissive action:即允许作用,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其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备基础。

(p377)3、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及机制,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答:静息电位的形成必须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必须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

形成这种状态的基本原因是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离子转运速率主要取决于该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它的通透性。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细胞外液k+浓度;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钠泵活动水平。

(p26)4、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的特点比较。

答:经载体易化扩散具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特异性;①饱和现象;①竞争性抑制。

通道异化扩散的特点:①离子选择性;②门控特性。

(p11)5、动作电位特征。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与动作电位相比较,简述局部电位的特点。

答:动作电位的特征:①“全或无”现象;②不衰减传播;③脉冲式发射。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电阻和电容特性。

②刺激电流会导致局部细胞膜产生一种去极化性质的电紧张电位。

(p30)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等级性;②电紧张扩布;③总和性。

(p41)6、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过程。

答: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p71)血液凝固的三个步骤: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p74)7、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生机制,窦房结细胞 4 期自动去极的机制。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通路的类型及其意义。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和五个时期组成即0期(快速去极期)、1期(快速复极初期)、2期(平台期)、3期(快速复极末期)和4期(完全复极期或静息期)(1)0期:在刺激作用下,心肌细胞上少量Na+通道大量开放和Na+内流,造成膜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膜上电压门控式快Na+通道大量开放,再生性地使Na+大量迅速内流,产生膜电位快速去极和超射。

(2)1期:快Na+通道失活,由K+负载的I被大量激活,使膜电位形成早期快t0速复极。

(3)2期:由缓慢并逐渐减弱的Ca+内向离子电流和随时间逐渐增强的K+外向离子电流Ik共同作用所致。

此外,内入性整流也参与2期的形成。

(4)3期:Ca+通道失活,K+外向离子电流(Ik1,Ik)再生性增强,引起快速复极。

(5)4期:Na+泵、Na+-Ca+交换和Ca+泵活动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以保持膜电位的相对稳定。

窦房结细胞 4 期自动去极的机制:由三种起搏电流所致。

其一是Ik的进行性衰减,是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的最重要原因。

其二是If的进行性增强,尤其是细胞发生超极化时,If则可能成为起搏电流中重要的成分。

其三是T型Ca+通道开放,Ca+内流形成内向电流。

三种起搏电流共同作用,使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

动脉血压的形成的四个条件:①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②心脏射血;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p121)影响因素:①心脏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p123)微循环通路的类型及意义:①迂回通路: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②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经此通路快速进入静脉,以保证静脉回心血量,血液也可以在此通路中也可与组织液进行少量的物质交换;③动-静脉通路;参与体温调节。

(p127)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①舒血管物质:(1)前列环素:舒张血压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2)一氧化氮:扩散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并激活胞内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水平增高,降低胞质内游离Ca2+浓度,使血管舒张: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抑制血小板黏附,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值,对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3)内皮超极化因子:促进Ca2+依赖的钾通道开放,引起血管平滑肌超极化,从而使血管舒张。

②缩血管物质:内皮素: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效应,还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肥大,并参与心血管的凋亡、分化和表型转化等多种病理过程,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

8、呼吸过程的三环节、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和功能。

CO2和 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

答:三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p152)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张和缩小。

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p15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和功能: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①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60%)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10%)。

作用和功能:①维持肺泡的稳定性(使大肺泡不被胀破,小肺泡不会塌陷);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相关主题